塔里木大学“三下乡”团队南疆研学:循迹南疆古韵,厚植家国情怀
导语: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暑期,塔里木大学举办了暑期“三下乡”活动,“探秘古城·绘见家园”三下乡团队于7月赴新疆南疆地区开展。实践活动以建筑文化研学、人文历史探访、民族团结调研、儿童教育互动为主题,行程横跨了阿克苏、和田、喀什三地,历时一个月。
一、走进历史遗址,体验民族风情
7月阿克苏骄阳似火,团队成员第一站抵达了阿瓦提县刀郎部落。土坯墙、木梁架的传统猎户民居前,当地居民正给队员们展示墙上的老照片。“我们刀郎人祖辈从草原迁徙而来,把游牧时的毡房结构改成了适应农耕的土房,屋顶的斜度既能防沙又能集雨。”指着屋檐下的雕刻说,这些花纹里藏着狩猎、丰收的故事。队员们边听边画,笔记本上很快留下了民居结构草图和民俗符号,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刀郎文化的历史厚重与民族风貌。
次日,团队成员在阿克苏湿地公园的芦苇荡中开展了自然景观调研。对湿地生态与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实地观察。在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团队成员们还教景区的孩子们用画笔描绘雪山与森林,10岁的小女孩举着画纸说:“姐姐说要把家乡的美画下来,保护好它们。”

(图为团队成员在阿克苏托木尔峰景区教小朋友画画 岳好供)
二、探访地貌古城,感知历史脉络
团队转赴库车市调研了天山神秘大峡谷、龟兹小巷、库车王府与库车老街等地,观察了独特地貌景观与宫殿式建筑,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建筑风格与功能演变。龟兹小巷的砖雕前,队员们驻足良久,讲解员介绍:“这些葡萄、石榴图案,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象征,我们祖辈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游客交谈 岳好供)
三、走进和田古迹,探寻民居智慧
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长途跋涉后,团队成员抵达和田。次日,成员们在和田广场开展了建筑形式上的交流,围绕着广场空间组织与人流设计展开了讨论,并向市民介绍了建筑审美与文化保护理念。
团队成员密集走访了和田团城、和田博物馆、约特干故城、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以及新疆和田学院与江山府·翡翠苑社区。在团城与故城的调研中,成员们记录了阿以旺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还对民俗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图为团队成员在向游客讲解博物馆陈列物 岳好供)
四、用所学服务童心,播撒文化种子
团队再次踏上征程,喀什人民广场上,“爱我中华·情满南疆”宣讲活动吸引了不少群众。队员们结合调研见闻,讲述南疆建筑里的文化故事。
7月的喀什洋溢着活力,团队成员走进了喀什古城高台民居、香妃园、班超公园与喀什博物馆等地,感受到了南疆多元的建筑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沉淀。在“理想乡村我来画”活动中,队员们和稻香泉村的孩子们一起涂鸦,面对孩子的提问,队员们结合调研所得耐心解答。在喀什博物馆的志愿讲解中,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向参观者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班超纪念馆前与北京联合大学三下乡团队的合照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张益荧 任紫渲供)
五、总结所见所思,凝聚实践成果
在一天的收尾工作中,团队成员为所到访居民家庭送上感谢信与纪念礼品,以表达深深的谢意。团队还举办了分享交流会,总结了本次三下乡实践所见所闻所思。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横跨了多个地州、涵盖了建筑美学、文化认知、民族团结与儿童教育等多个维度。“这一个月我们不仅记录了建筑形态,更读懂了每座建筑里的文化密码。”队长说。团队成员也在实地调研中体会到了民族地区的文化魅力。(文 刘爽 热依沙古丽·艾尔西 摄 岳好 安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