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的夜幕如墨,卢沟桥石狮傲立,与宛平城墙的弹痕共诉八十八载风雨。永定河畔柳絮轻扬,历史的枪声与新时代的跫音在此交织。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传承正在酝酿。为铭记历史,实践队将组织村民学唱红色经典歌曲。
暮色四合,实践队队员们在普通话教学场地上紧张而有序地布置普通话教学场地。他们架起教学白板,调试音响设备,将红歌歌词工整地誊写在白板上。微凉的晚风拂过,吹动悬挂的横幅轻轻飘扬,与远处连绵的青山构成一幅动人的剪影。队员们细心地摆放着塑料凳,仔细的检查白板上的歌词,确保即将开始的红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场地中央,一面印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蓝色队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吸引着三三两两前来围观的村民驻足观望。
(图供:村民们到教学场地学习红色歌曲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夜幕下,教学场地亮起温暖的灯光,村民们身着日常服装与身着蓝色队服的实践队队员们围坐成圈。前排几位年长者专注地看着歌词,实践队队员们身着蓝色队服站在身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临时搭建的教学展板处。
实践队队员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场,通过逐句教唱的方式,帮助村民掌握标准普通话发音。当《保卫黄河》激昂的旋律响起,现场气氛愈发热烈,村民们自发打起节拍,浑厚的合唱声回荡在夏夜的村庄。教学过程中,实践队队员特别注重将歌词中的普通话发音要点与红色文化内涵相结合,让语言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合。
这场红歌教学不仅是一次普通话实践活动,更成为连接村民与青年学子、传承红色记忆的生动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村民仍意犹未尽地哼唱着刚学会的旋律,纷纷表示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受益匪浅。
(图供:当过兵的村民自发为大家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红歌教学临近尾声时,一位老兵突然从观众席站起,挺拔的身姿在灯光下投下长长的剪影。他说他想为大家唱一首歌,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熟悉的旋律响起,老兵的眼角泛红,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微微颤抖着。他挺直腰板,歌声铿锵有力,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对战友的深切思念,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军营岁月。引得其他村民纷纷挺直腰板,有人跟着节奏拍手,有人轻声应和。实践队员们肃立聆听,横幅上"青春力量语你同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字样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将这场跨越代际的红色传承定格成最动人的画面。
(图供:村里的党员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恋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教学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与村里的老党员们在夜色中留下珍贵的合影。身着浅蓝色队服的队员们整齐地站在后排,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前排的老党员们神情慈祥,其中一位手执彩绘草帽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实践队队员送给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积极的村民的奖品。路灯柔和的光线洒在他们身上,远处停靠的车辆和点点灯火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新老两代人携手同心的温馨画面。这一刻,普通话推广的薪火与红色信仰的光芒交相辉映,见证着乡村振兴路上代代相传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