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湘西莓茶香,青春助农兴”社会实践团抵达湖南省永顺县石堤镇冷水村,开启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确立“产业兴农”与“文化润心”双轨并行的实践主线,一方面聚焦当地支柱产业莓茶发展瓶颈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面向村中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特色支教活动,宣传湘西本土文化,播撒文化自信种子。抵达后,实践团成员迅速与当地政府、合作社及茶农建立联系,为后续深度调研与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为更真切地了解莓茶产业源头,实践团成员深入莓茶种植基地,亲身参与采摘劳动。在茶农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头顶烈日,学习识别莓茶嫩芽、掌握采摘手法,真切体会“一芽一叶”的来之不易。汗水浸湿衣衫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劳动教育,更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莓茶种植的艰辛与茶农的匠心坚守,深化了对产业基础的理解和尊重,为后续精准帮扶注入了更真切的情感动力。这份从泥土中获得的认知,成为团队调研与实践的重要基石。

实践团成员深入莓茶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与销售一线,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开展全方位调研。他们走访数十户茶农,与当地莓茶合作社负责人、电商运营人员及乡镇干部深入交流。调研精准识别出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品牌辨识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包装设计缺乏吸引力、线上营销能力薄弱、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等。实践团据此撰写了详实的《湘西石堤镇莓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振兴路径调研报告》,为后续行动提供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

在助力产业的同时,实践团在石堤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湘西莓茶香,青春助农兴”主题支教活动。团队成员精心设计课程,向孩子们生动展现湘西独特的莓茶魅力。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家乡的莓茶与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暑期生活,更在孩子们心中深植了热爱家乡、珍视传统文化的种子,有效促进了文化自信的树立。

针对品牌与包装短板,实践团充分发挥设计创意。成员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高品质莓茶包装方案,融合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简约风格,显著提升产品视觉吸引力和品牌价值感。这些设计不仅在当地获得好评,也为莓茶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记忆点,为品牌差异化竞争开辟了新路径。实践团探索莓茶深加工:研发莓茶风味奶茶,并开发莓茶健康零食概念方案,助力产业多元化发展、吸引了年轻群体。

实践团深入挖掘莓茶的健康与文化价值。他们特别走访了当地多位长寿老人,聆听其生活习惯,记录其饮用莓茶的传统,并拍摄制作了《莓茶与长寿》主题宣传纪录片。纪录片通过真实感人的镜头语言,将莓茶的健康属性与湘西的地域文化、长寿现象自然关联,讲好莓茶的健康故事,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底蕴和消费信任度。

针对线上营销薄弱环节,实践团积极拥抱数字经济。他们协助当地合作社搭建并优化莓茶淘宝、抖音、拼多多店铺,包括页面设计优化、产品详情页文案撰写。更重要的是,实践团成员化身“主播”,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多场直播带货活动。直播中,他们用生动语言介绍莓茶故事、冲泡方法及健康益处,并与网友积极互动。直播活动有效提升了店铺流量,直接带动了莓茶线上销售额的增长。

实践结束前,实践团成员将凝结智慧与汗水的《湘西石堤镇莓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振兴路径调研报告》和《莓茶产业提升建议书》正式提交给石堤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当地决策提供了来自青年学子的宝贵参考。同时,团队制作的实践纪实短片,提升了永顺莓茶的区域知名度。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学子以扎实的行动诠释了“青春助农兴”的深刻内涵,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深化了对国情农情的认知,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