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 兰州交通大学“井冈映山红,交大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纪实

    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为追寻红色革命的星火足迹,进一步体悟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从红色故土中汲取奋进力量,8月14日,在完成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期两天的理论学习后,兰州交通大学“井冈映山红,交大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实地寻访之旅,通过探访井冈山斗争史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故事,感受蕴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精神温度,体悟那段峥嵘岁月里的赤诚与担当。
  
  旧居寻访:八角楼前溯星火,青灯一盏照初心
  
  位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座因顶层设有八角形天窗而得名的建筑,曾是毛泽东同志居住和工作的地方。90余年前,正是在这栋小楼里,昏黄的煤油灯见证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以深邃的思考为中国革命指明道路。
  
  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八角楼前。晨雾尚未散尽,青灰色的瓦檐上还凝着细碎的露珠,在初升的阳光下折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这座矗立于井冈山翠竹林间的小楼,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八个棱角分明的飞檐直指苍穹,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过往。楼前空地上,基地老师轻声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着八角楼当年的故事:“那时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灯,主席就借着这盏煤油灯的微光,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夜晚梳理革命经验,常常一写就是通宵。灯油不足,就用松脂替代;天寒地冻,就裹紧单薄的被褥坚持。”聆听着老师的讲述,实践团成员们纷纷驻足凝望,仿佛能从八角楼古朴的窗棂中看见那盏油灯的微光,在漫漫长夜里点亮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之路。随后,实践团推开八角楼斑驳的木门,走进楼内,一睹那段仿佛停滞于此的峥嵘时光。木质的桌椅泛着岁月的光泽,桌案上那盏煤油灯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玻璃罩上的细微划痕,是时光留下的沧桑痕迹。两本红色著作的复制品上,那些凝聚着革命星火的文字,仿佛化作一束束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了实践团成员们心中对真理的渴求。当指尖轻触冰凉的窗沿,望向远处连绵的井冈山,实践团成员们忽然懂得:八角楼的灯光从未熄灭,它早已化作信念的火种,在一代代人心中燎原。
  
  马源急行:急行军中承薪火,一步一履溯红源
  
  从茅坪到马源村的山路蜿蜒曲折,却承载着红军与井冈山人民之间浓得化不开的鱼水深情。当年,红军战士正是沿着这条崎岖的山路,将温暖与希望送到百姓身边,也正是在这条路上,“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不断上演,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同心的赞歌。茅坪寻访后,实践团成员们整装待发,继续前行,沿着当年红军行军的路线,踏上了这段“马源急行军”的模拟旅程,亲身体验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坚守。
  
  井冈山上的天气复杂多变,细雨与日照的双重影响使得本就不平坦的山路变得泥泞难行。汗水顺着实践团成员们的脸颊滑落,很快浸透了衣衫。“想想当年的红军战士,他们背着枪、扛着粮,在这样的山路上日行百里,我们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指导老师刘建军的话语让实践团成员们备受鼓舞,脚步也愈发坚定。伴着刚学会的红歌,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实践团成员们翻过山岭,终于望见了山坳里的马源村。红军的“急行军”,不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意志的淬炼,那些在崎岖中踏出的脚印,早已化作民族精神中“不畏艰难”的基因,在新时代的薪火中不断传承。
 
  马源观兴:新旧画卷映变迁,军民情谊暖心间
  
  处于黄洋界脚下的马源村,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坑洼的黄泥道、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几亩薄田度日曾是这里的代名词。而如今,实践团成员们走进马源村,发现这里早已换了人间。硬化的水泥路蜿蜒进村,路旁的路灯在夜晚点亮着回家的路,土坯房变成了一栋栋带庭院的小楼,百亩稻田映入眼帘,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实践团成员们叹为观止。红色传承、绿色家园、古色村落,如今的马源村依托这三色文化打造了集研学旅行、红色拓展、乡村旅游、亲子体验、夏冬令营为一体的新型研学培训旅游服务综合体,成了脱贫攻坚中的模范村落。墙壁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字眼在这一刻具象化。亲眼看见“红叶绿村、新房笑脸”的画卷,实践团成员才真正读懂党对人民的誓言:党“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承诺,从来不是口号,而是用实干铺就的幸福路。脱贫攻坚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更让这片见证革命烽火的土地重焕生机与尊严。
  
  在马源村里,实践团有幸来到老住户龙鸣月老奶奶的家中,开展“亲手制作红军餐”的体验教学活动。一见到实践团成员们,龙奶奶便带着淳朴的笑容迎了上来,与成员们谈笑风生,畅谈岁月。在奶奶的厨灶里,成员们分工合作,添柴生火,清洗食材,土灶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升腾的烟雾中弥漫着豆角的清甜与丝瓜的醇香。烹饪结束后,当成员们围坐在圆桌旁,捧着粗瓷碗品尝这顿亲手制作的“红军餐”时,简单的味道里蕴含的是天然食材中的美味与甘甜,是奶奶的热情与汗水,是军民之间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到了临行的时刻,实践团成员们都依依不舍,总想着为龙奶奶再做一些事。得知龙奶奶的孙子袁雨晨小朋友因地处偏远,缺乏优质的课外辅导,成员们纷纷留下联系方式,郑重承诺:“奶奶,孩子功课上有困难就给我们发消息,我们一定给解答!”雨中的岔路口,龙奶奶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的笑意,这份跨越时空的约定,让军民情谊在新时代以更温暖的方式延续。
  
  哨口聆烽:黄洋界上忆烽烟,血色丰碑励来人
  
  黄洋界是井冈山的脊梁,雾为其纱,松为其骨,这座以奇山异水闻名的秘境,也曾是烽火连天的战场。1928年8月,三百红军凭险筑竹钉、战壕等五道防线,借修复的迫击炮与群众摇旗、燃鞭炮的巧计,击退四千敌军,将“军民同心”錾进山石。如今,朱德题字的石碑带金温,毛泽东诗壁洇墨香,锈炮仍对当年战向。风过处,1928年那簇百姓掌心的火,正顺着竹节、诗行,长成永不褪色的红。
  
  午后,实践团成员一行在风雨中前行,登上了这座雄伟险峻、云雾弥漫的哨口——黄洋界,在青石板路上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无声对话。寻觅着先辈们的足迹、追忆着过去战壕中的烽烟,实践团成员们依次参观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纪念碑、“毛主席手书诗壁”“朱德题字石碑”与“迫击炮雕塑”。仰望着纪念碑上的鎏金大字,拆解“三百红军抗四千敌军”的底气——是群众生死相托的信念;驻足诗壁前,感受着“黄洋界保卫战中,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凭天险壁垒与群众同心抗敌,迫击炮轰响迫使敌人四处溃散”的伟业;在“黄洋界”石碑旁,感受着战壕里缠着的军民同心之情;最后抚过迫击炮锈管,第三发炮弹的奇迹与百姓“马尿浸竹钉”的狠招里都藏着革命决心的滚烫。黄洋界之旅是一场心灵洗礼,革命先辈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凭血肉之躯捍卫理想,依靠群众让星火燎原。当代大学生应当接过井冈山的星火,在风雨中锚定方向——把群众的力量当作扎根大地的根系,在实践的沃土上躬身耕耘,以青春赴人民之约,让热血与赤诚汇入民族复兴的星河,灼灼其华。
  
  踏寻红色足音,采撷红色锋芒。从八角楼的油灯到马源村的新路,从急行军的汗水到黄洋界的风涛,实践团成员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八角楼的灯火教会成员们“思考的力量”,急行军的脚印教会成员们“坚韧的意义”,马源村的变迁见证“为民的初心”,黄洋界的烽火彰显“团结的伟力”。这片红土地上,曾有人为信仰点灯,为人民跋涉,为胜利奋斗。而实践团成员们,必将接过这份传承,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与井冈山同样炽热的光芒。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