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丝绕岁月,匠心织新章:西安理工大学学子开展汉中藤编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3日,西安理工大学“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实践小队前往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以“探寻藤编技艺传承脉络,助力非遗文化创新发展”为目标,开展沉浸式调研活动,实地考察汉中藤编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新路径。
一、溯源传承:聆听四代匠人书写的藤编发展篇章
在企业展厅的发展历程展示区,实践小队通过讲解介绍与史料陈列,系统梳理了汉中藤编的传承脉络。20世纪70年代,创始人陈太坤怀揣对藤编技艺的热爱,带着手工藤编制品走村入户,不仅推广藤编日用品,更将基础技艺传授给乡邻,为藤编技艺的普及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传承人陈良顺创办家庭藤编工坊,吸纳40余户农户参与生产,开启藤编技艺规模化传承的序幕;如今,企业已构建起“藤材种植—技艺加工—电商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带动2600余户农户通过藤编实现增收,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实践小队成员通过聆听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故事,深刻认识到四代匠人坚守的不仅是藤编技艺的延续,更是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二、探访工坊:体悟传统编织技艺中的匠心坚守
走进藤编生产车间,实践小队成员近距离观察藤编制作全过程。老匠人端坐工作台前,手持篾刀精准裁切藤材,将坚硬的藤条分割为粗细均匀、柔韧适度的篾丝;随后,凭借娴熟的手法穿梭编织,原本零散的藤丝在指尖翻飞间,逐渐勾勒出藤椅的流畅弧度、藤筐的精致纹路。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汉中藤编技艺有着严格的标准,从藤材筛选需分辨纹理粗细,到破篾环节要精准区分经纬方向,再到编织过程中需严格把控疏密程度,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经验与专注,每件成品都是“慢工出细活”的生动体现。小队成员通过细致观察与交流,不仅惊叹于藤材在匠人中“化刚为柔、化散为整”的技艺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背后,代代相传的专注精神与坚守态度。
三、聚焦创新:见证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
在文创产品展示区,实践小队成员看到了汉中藤编在当代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展区内,既有彰显传统美学的巨型藤编龙形摆件,藤丝交织间尽显东方文化气韵;也有保留传统工艺的藤篮、藤椅等生活用品,承载着岁月沉淀的雅致格调;更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马上有风”藤编扇等文创产品,通过趣味文字与卡通图案的结合,将美好寓意与时尚元素融入传统藤编,让老手艺更贴合年轻人的审美与生活需求。展区两侧悬挂的“汉中藤编久负盛名”“良藤佳材顺至天然”书法题字,进一步凸显了汉中藤编的文化底蕴与品质追求。通过实地考察,小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并非静止的“博物馆展品”,而是能够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持续焕发活力的文化资源。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西安理工大学学子系统了解了汉中藤编的技艺传承脉络与产业发展现状,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实践小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创新优势,积极探索传统非遗与现代传播、创意设计结合的新路径,为推动汉中藤编等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