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古韵红魂青春探|用数字力量赋能革命老区复兴

    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红土寻遗韵,数智谱新章”实践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号召,8月6日-8月10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红土寻遗韵,数智谱新章”实践队深入泰宁的乡镇村落,用脚步丈量红土根脉,以数智赋能产业新篇,探寻解锁乡村振兴的“差异化密码”,感受新时代乡村的蓬勃脉动。
 
  【非遗活化:数字赋能让古艺焕新彩】
  
  在泰宁县乡村振兴的探索中,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推动乡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泰宁各乡镇立足本土非遗资源,以“活态保护+创新转化”为核心,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传承的特色路径,有效规避了同质化竞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
  
  杉城非遗博览苑:指尖触摸的“擂茶”温度
  
  走进杉城镇非遗文化博览苑,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实践队员们没有止步于观看,而是围上围裙,亲手接过擂钵和擂杵。“手腕用力,沿着一个方向研磨”,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着“擂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当细腻的茶末与花生、芝麻等配料在钵中交融,散发独特香气时,“原来非遗技艺的温度,就在这指尖的研磨里!”队员陈宇轩感叹道。实践队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完整的擂茶流程,计划制作成教学短视频,方便更多人线上学习。现场,队员们还注意到游客扫码购买擂茶原料和文创产品的便捷,小体验串联起的“线上+线下”增收链,正是非遗活化的生动注脚。
  
  【图片:实践队成员制作擂茶过程】
  
  大田节庆夜:光影舞动的“蚯蚓灯”奇观
  
  夜幕降临,大田乡的广场早已人头攒动。实践队员们挤在热情的人群中,屏息凝神,见证“蚯蚓灯”非遗的震撼亮相。数十米长的灯阵蜿蜒舞动,宛如一条发光的巨龙在夜色中游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灯一亮,就盼着来年风调雨顺哩!”村民施生贵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大量游客的到来,为乡村带来人气,激活文旅消费潜力。游客集聚,带动乡村消费增长。乡村街道的特色小吃摊、手工艺品店,借游客流量生意红火。游客品尝当地美食,购置非遗相关文创、农特产品,让村民增收。
  
  同时,“蚯蚓灯”非遗带动下,乡村旅游配套如民宿、农家乐也受益。游客停留住宿、用餐,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非遗展示+旅游体验+消费增收”链条,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发展双赢,为泰宁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添上生动一笔。
  
  【图片:大田乡蚯蚓灯活动】
  
  梅林戏新舞台:云端共赏的红色旋律
  
  梅林戏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国家级非遗,梅林戏原本以传统剧目为主,在建党日当天,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戏为媒讲述红色故事、演绎时代精神,在传统戏曲的魅力中厚植爱党情怀;既保留了传统唱腔,又赋予其时代内涵,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文化IP。杉城镇每月举办多次梅林戏公益演出,拉近非遗与大众距离,传承了非遗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图片:泰宁县梅林戏演出】
  
  【红色传承:数智守护的信仰之光】
  
  红色是泰宁最鲜明的底色,这片土地上镌刻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回荡着革命斗争的呐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实践队循着红色脉络,走访泰宁红军街、主题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
  
  红军街:青石板上的历史回响
  
  红军街的青石板路温润光滑,墙面上“红军万岁”“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虽褪色却依旧醒目,透着岁月沉淀的力量。这里曾是东方军司令部驻地,木质阁楼里藏着“门板当病床、稻草铺睡榻”的军民佳话。实践队用镜头记录下斑驳标语与老物件,让这段历史更鲜活。如今,老街不再是静态的标本,成了乡镇红色研学的核心打卡地,学生临摹、团队寻访,红色记忆在往来脚步中不断传承。
  
  【图片:实践队成员在红军街听取讲解】
  
  一馆一址:厚植信仰根基
  
  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象化的载体。在“三个不要忘记”主题馆,“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不要忘记党的初心、不要忘记人民群众”的警示语醒目矗立。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我们重温了泰宁人民在革命时期“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奉献史,更理解了新时代“不忘初心”的深刻内涵。
  
  【图片:“三个不要忘记”主题馆】
  
  游击队之家则藏在深山村落中,简陋的木屋曾是游击队员的秘密据点。墙角的暗格、屋顶的瞭望口,见证了他们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的智慧与勇气。如今,这里成为村民讲述红色故事的“活课堂”,老人握着我们的手,一遍遍重复:“好日子是他们用命换来的,不能忘啊。”
  
  【图片:实践队在游击队之家参观】
  
  少年红军展览馆里,一件件小军装、一本本战地日记,还原了“少共国际师”在泰宁的战斗历程。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少年,曾用稚嫩的肩膀扛起革命重担,他们的故事让同行的队员红了眼眶——红色教育,从来都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直抵心灵的精神共鸣。
  
  【文旅融合:数智绘就的山水长卷】
  
  水际村展馆:从“渔舟唱晚”到“游船如织”
  
  在梅口乡水际村生态文明展示馆,巨大的动态沙盘前,讲解员动情讲述:“看,这就是我们村从‘渔民变股民、渔船变游船、民房变民宿’的蝶变之路!”当然,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依托当地资源而进行的合理政策改变与支持:依托大金湖实行“党建引领+三大协会”模式、坚持“生态就是民生”、“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理念、建成“333”现代产业体系......种种政策和当地村民的全力配合,加之当地特色文化的辅助,成功谱写了梅口乡水际村的旅游发展史。
  
  【图片:泰宁县”333“现代产业体系理念】
  
  黄石寺禅径:栈道上的身心归宁
  
  沿着金湖畔的山崖栈道拾级而上,古木参天,虫鸣鸟叫。实践队员们步履悠然,感受着“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行至悬索桥,队员们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导览”小程序,聆听关于禅宗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的语音讲解。在黄石寺顶,队员们俯瞰十里平湖与猫儿山的壮美风光。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禅修、茶道体验课程上线预约平台,并利用短视频平台打造“云端祈福”热点,让静谧禅意借力数字传播,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前来“打卡”静心。
  
  【电商破局:数智时代点燃的云端动能】
  
  下渠直播间:青春主播的“云端”首秀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下渠镇新鲜采摘的生态香菇,肉质厚实,煲汤绝配……”在下渠镇电商直播间,实践队员白采右和林怡欣略显紧张却充满热情地面对镜头。依托下渠镇余书记的抖音账号(古圩宁路兵支书:gxnl1984),队员们以两人一组,勇敢站到镜头前,化身为推介下渠特色农产品的“带货主播”。从初试镜头的拘谨,到渐入佳境的流畅表达,队员们深度体验着电商助农的鲜活脉动。
  
  【图片:实践队成员体验电商直播带货】
  
  数据后台:流量跃动的助农密码
  
  镜头之外,是另一番紧张有序的景象。队员江浩紧盯电脑屏幕,手指飞快操作,精准执行着“3号链接上车!”的指令。旁边,队员陈宇轩实时监测着后台数据面板——观看人数、互动评论、成交量曲线正不断跃升。“破百单了!”当一行行数据刷新,直播间爆发出小小的欢呼。“这跳动的数字,就是实实在在的助农力量!”江浩深刻体会到直播带货背后数据驱动与高效协同的魔力。
 
 
  【图片:直播镜头后的实践队成员】
  
  座谈深交流:解锁基层的“云”上智慧
  
  直播结束后,一场与下渠镇鲍主席、余书记的深度座谈随即展开。
 

  【图片:实践队成员与下渠镇委员会召开座谈会】
  
  队员们围绕前期精心准备的农产品选品标准、品质管控、物流布局等核心问题,结合直播中的新发现,踊跃提问。鲍主席与余书记耐心细致地解答,不仅清晰勾勒出下渠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分享了如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激励参与的策略,以及应对挑战、谋划未来的前瞻思路。这场思想的碰撞,为队员们打开了洞察基层电商实践的崭新窗口。此次下渠之行,是“科技改变生活”理念的生动实践课。队员们不仅直观见证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的可行路径,更点燃了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大家深刻认识到,唯有将书本所学与脚下乡土深度融合,科技才能真正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引擎。
  
  【图片:实践队与鲍主席合影】
  
  【结语:青春足迹,数智赋能红土新篇】
  
  从非遗工坊的指尖技艺到红色旧址的信仰之光,从碧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到云端直播的助农声浪,泰宁的乡村振兴探索,是一条深植文化根脉、赓续红色精神、守护绿水青山、拥抱数字浪潮的特色之路。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红土寻遗韵,数智谱新章”实践队的泰宁之行,不仅是用脚步丈量这片红土地的深度调研,更是用数字技术记录、传播、赋能乡村发展的青春实践。
  
  队员们用镜头捕捉非遗的鲜活、用AR重现历史的温度、用数据驱动电商的实效、用云端拓展文旅的边界。这深刻印证:青春智慧与脚下乡土、数字动能与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是解锁乡村振兴差异化密码的关键。实践队员们将带着泰宁的经验与启示,继续前行,努力让“数智”之笔在更广阔的红土乡村,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美新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