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张店区人民法院,团队成员与法庭法官展开座谈。法官结合《刑法修正案(十一)》对猥亵儿童罪的修订背景,详解隔空猥亵案件的立案标准:“与传统猥亵不同,‘隔空’行为多通过网络实施,需精准界定‘淫秽物品’‘强制猥亵’等构成要件。”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典型案例,发现案件多集中于社交平台、游戏软件,受害者年龄集中在8-14岁,且存在“熟人作案比例高”“取证难度大”等特点。
经过调研,团队成员梳理出隔空猥亵案件的三大司法难点:一是网络平台责任界定模糊,二是未成年人证言采信标准不统一,三是跨省取证协作效率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炼出“预防-干预-救济”全链条防治建议:
在预防层面,建议社交平台建立“未成年人模式”自动过滤功能;在干预层面,推动公安机关与法院建立电子证据快速调取机制;在救济层面,完善被害人心理疏导与法律援助衔接机制。调研成果已形成《隔空猥亵未成年人案件司法实践白皮书》,收录典型案例50例、司法建议23条,为相关立法修订与司法指导提供参考。
“同学们的调研视角专业且敏锐,为我们改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供了新启发。”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法院庭长对团队给予高度评价。参与调研的学生闫同学感慨:“在信息化与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向未成年人伸出的违法犯罪之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未成年人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此次法院调研为团队后续宣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宣讲团将走进社区、学校,结合调研案例开展“网络安全法治课”,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教未成年人识别“隔空猥亵”陷阱,向家长普及监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