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青年学子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厚植家国情怀,西安交通大学“智汇新港”实践队成员分赴青岛、武汉、中山三地,走进革命纪念馆与历史遗址,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革命精神,探寻青春担当的时代内涵。
一、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触摸山河魂,感悟热血担当 8月9日,实践小队成员林佳豪走进坐落于市南区芝泉路6号的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这座依山面海、松柏环绕的纪念馆,是承载青岛百年革命记忆的重要地标。沿山势拾级而上,中坪广场中央的“山河魂”烈士群雕率先映入眼帘——由87块浮山花岗岩雕凿而成的群雕,以中共一大代表、青岛党组织创始人邓恩铭为中心,工人、农民、学生、童工等形象并肩而立,衣袂间仿佛仍凝固着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图1实践队员与群雕合影留念
林佳豪仔细研读群雕基座记载青岛革命历程的碑记,不时驻足沉思,在群雕前留影,以镜头定格对先烈的敬意。
步入展厅,《信仰之光》主题展以“百年青岛”巨幅锻铜浮雕开篇,将青岛从近代屈辱到革命觉醒的历史徐徐铺展。邓恩铭在狱中写下的《诀别诗》手稿、抗日英雄周浩然的日记、青即战役中战士们自制的土炸弹等113件珍贵文物,借助全息投影与声光电技术生动呈现,让历史场景跃然眼前。在抗战馆“铭记”主题展区,孙春林烈士的血衣、12岁童工“小柱子”举着“还我青岛”标语的旧照,以及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战精神的展板,让林佳豪对革命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他表示,新时代青年当以先烈为镜,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让青春在担当与奋斗中绽放光彩。
二、武汉红色遗址:追溯革命火种,赓续精神血脉 实践队成员邱世伟赴武汉开展红色主题实践,先后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院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
在辛亥革命博物院,邱世伟参观了北区湖北谘议局旧址与南区现代化展馆,系统了解辛亥革命从酝酿到爆发、从首义到建国的历史进程。在“革命原起——中国同盟会成立”展板前,他驻足学习同盟会集结革命力量的历程;在武昌起义复原场景中,仿佛置身于那场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深刻体会革命先驱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他感慨,辛亥革命为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开辟了新局,“首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图2辛亥革命博物院
随后,邱世伟来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认真参观会议记录、与会代表照片及生平介绍,深入学习1927年这一党的历史转折点。1927年,八七会议批判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便在此提出。
展厅内的史料与场景,让他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血雨腥风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与担当,也更加认识到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敢于斗争的重要意义。邱世伟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图3实践队员认真学习八七会议相关资料
三、中山公园:赓续中山精神,传承家国情怀 实践团队走进中山公园,以“赓续中山精神”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公园内的展览以“传统礼制—近代革命”为脉络,依托社稷坛遗址与历史文物,生动呈现从皇家祭祀空间到人民公园的历史嬗变。“国之大典源远流长”“社稷渊源”“宫苑活化”等主题展区,通过五色土制度、古代礼器、祭祀石范等展品,揭示中华传统礼制的深厚内涵与教化功能,让实践成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图4实践队员与孙中山雕像
革命史料展区则以“公理战胜坊”老照片为开端,串联起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会签名簿、黄兴挽联真迹、施从云烈士铜像毁损史实等珍贵资料,真实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铜像广场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熠熠生辉,与背景墙镌刻的《建国方略》节选遥相呼应,象征着中山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赵家豪同学表示,将铭记历史、赓续中山精神,以昂扬姿态投入学习生活,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