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关于南京市建邺区空竹运动协会及其所在地区空竹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
关于南京市建邺区空竹运动协会及其所在地区空竹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 前言与调研背景
建邺区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中心,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民生福祉。空竹运动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社交于一体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在建邺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发展面貌。本次调研聚焦于建邺区空竹运动协会这一核心组织,对其辐射范围内的空竹文化生态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总结“建邺模式”的成效与不足,探索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都市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调研方法
  1. 采访南京建邺区空竹协会法人代表赵凯老师,了解协会的详细情况。
  2. 前往实地考察当地空竹文化,如莫愁湖公园等。
  3. 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来更清楚的了解其所在区域的空竹文化。
  4. 参与协会相关活动了解其具体实际效果如何。
  5. 拜访南京空竹制造工厂,了解空竹市场情况。
三、 建邺区空竹文化发展现状
1. 核心组织:建邺区空竹运动协会
定位与职能:协会是经建邺区体育局批准、区民政局注册备案的正式社会团体。其职能远超松散的兴趣社群,承担了组织协调、技术培训、赛事举办、对外交流和文化推广等多项职责,是连接政府与广大空竹爱好者的核心桥梁。
组织架构:协会通常设有理事会、秘书处及专业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团队,管理较为规范。
2. 活动据点与地理分布:建邺区的空竹活动呈现出“多点开花、辐射社区”的鲜明特点,主要活动据点包括:
奥体中心周边广场:依托奥体中心广阔的公共空间,成为建邺区空竹活动的标志性场所,吸引了大量高水平爱好者。
莫愁湖公园: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是另一大空竹爱好者聚集地,活动氛围浓厚。
各大社区广场:如南苑街道、兴隆街道等所辖社区的空地,协会常组织“空竹进社区”活动,使空竹文化深入基层,贴近居民日常生活。
3. 人群构成与活动特点
人群:以退休中老年人为绝对主力,但近年来在协会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亲子家庭和少数年轻白领参与的趋势。
活动特点:
   日常锻炼:每日清晨和傍晚,各据点有规律性的自发性练习活动。
   组织化培训:协会定期开设初、中级培训班,由资深教练员进行系统教学,改变了单纯“师徒式”的口传心授模式。
   展演与竞赛:协会积极组织队伍参与区、市级的文体展演、民俗节日活动(如元宵节、非遗日),并承办或协办建邺区空竹比赛,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技艺水平。
  1. 空竹发展状况:现代空竹凭借更优秀的性能以及更便宜的价格逐渐取代传统空竹,目前大多数的传统空竹都以收藏品的形式存在,周围居民平时抖的时候均采用现代空竹。
  2. 空竹文化传承状况:1,拜师类传承:通过拜师空竹传承人,学习抖空竹与空竹制作技艺,如赵凯师傅就拜师北京空竹传承人李连元。
2,家族类传承:目前大多数空竹传承依旧是家族性的,如赵凯师傅已是家族里第四代空竹传承人,省非遗传承人孙光辉师傅是第三代空竹传承人。
3,协会类传承:如南京建邺区协会在莫愁湖公园,提供免费的教学,吸引更多人参与抖空竹的学习和传承
四、 主要优势与特色
1. 组织化程度高:相比纯粹自发的团体,建邺区空竹协会的存在使得活动更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易于整合资源并与政府政策对接。
2. 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融合:活动地点多位于奥体中心等现代化地标周边,形成了“传统技艺”与“现代都市风貌”并存的独特人文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宣传效果。
3. 社区渗透性强:“空竹进社区”活动有效地将非遗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老年人服务工作、儿童课外文化教育相结合,赋予了空竹运动新的社会功能,如促进邻里和睦、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4,协会团结有爱,协会成员自发筹备资金用于日常协会开销以及空竹文化宣传活动,内部成员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有利于协会的长久维持。
五、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传承人群断层问题依然严峻:尽管有协会推动,但核心参与群体的老龄化仍是最大挑战。如何吸引并留住青少年、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是亟待突破的瓶颈。
2. 对外宣传与品牌塑造不足:协会活动多限于内部和社区,缺乏在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破圈”效应和品牌知名度。公众对其认知度仍待提高。
3. 经费与资源依赖性强:协会的运营、比赛和培训活动高度依赖政府拨款和少量会费,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商业化探索较少,限制了活动的规模和创新性。
4. 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活动内容仍侧重于技巧教学和健身,对空竹的历史源流、物理原理、艺术美学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普及教育有所欠缺。
5,传统空竹制作手艺随着现代空竹逐渐取代传统空竹而逐渐遗失。同时一些传统抖技也因难度大而逐渐失传,如小头抖技因难度大,加之现代塑料轴承空竹为提高转速取消了小头设计,导致这一绝技近乎失传,几乎很少在平时抖玩和表演中出现。
6,老一辈传承人技艺精湛,但多局限于线下传播,难以触达年轻群体。年轻一代注意力集中于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若空竹文化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平台,将难以摆脱“小圈子化”困境。
 
六、 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实施“空竹种子”计划,聚焦青少年培养
   与区教育局合作,遴选一批中小学作为“空竹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将空竹纳入课后服务“双减”课程体系。
   举办“建邺区青少年空竹大赛”,并设置创新奖项,鼓励编排融合现代舞蹈、音乐的创新节目。
2. 打造“建邺空竹”文化IP,强化品牌宣传
   设计协会Logo、卡通形象和宣传口号,利用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 打造“建邺空竹”账号,发布高质量的教学短片、高手专访和活动Vlog。
   结合莫愁湖文化、奥体现代元素,开发具有建邺特色的文创空竹产品(如迷你空竹钥匙扣、夜光空竹等)。
3. 探索“体育+”融合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文旅:设计“都市微旅游”线路,将奥体空竹表演作为一站,让游客体验。
   商业:与商场合作,举办周末空竹快闪活动,既为商场引流,也为协会筹集经费。
   会展:争取在南京各类展会、博览会中进行表演,提升曝光度和商业价值。
4. 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文化品位
   在协会内部和社区培训中,增加“空竹文化小课堂”环节,讲解其历史与科学原理。
   鼓励创编具有故事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空竹剧目,从“抖技巧”向“演文化”升华。
5,技能培训:由地方文化部门牵头,联合高校或专业机构,为传承人提供系列培训,包括手机拍摄剪辑、短视频策划、直播技巧及平台规则解读,使其具备独立创作能力。
 
七、 总结
南京市建邺区空竹运动协会及其代表的区域空竹文化,展现了一种有组织、嵌入式、与现代化都市生活相结合的传承模式,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它成功地将一项传统民间游戏提升为组织化的社区体育文化和惠民工程。然而,其未来发展依然面临受众老龄化、传播力不足和可持续性等挑战。下一步,协会应从“内部活跃”向“外向拓展”转型,重点发力青少年培养、品牌化传播和商业模式创新,方能使这份古老的技艺在建邺这片现代化的沃土上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活力。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