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塔里木盆地,骄阳炙烤着戈壁滩,却挡不住一群青年滚烫的脚步。2025年7月,来自塔里木大学的“支慧助农先锋队”7名队员,带着专业课本里的知识与对乡村的热忱,奔赴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14团三连,开启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助农实践。在这片承载着兵团精神的土地上,他们用脚步丈量田埂长度,用镜头记录作物生长,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光芒。
抵达阿拉尔市第14团三连的首日清晨,队员们便拿着记录本,走进了第三连的无花果大棚。刚掀开大棚门帘,湿热的空气夹杂着果香扑面而来,无花果树正沐浴在透过薄膜的阳光里。“大家分工,测量植株间距、田埂宽度、通风口尺寸、数量。”队长话音刚落,队员们便迅速散开,蹲在田垄间开始工作。
王同学用手机自带的测量仪报出数据:“行距1.8米,株距1.2米。”另一边,梁同学正仰头观察:“这边大棚朝向是南面,墙体里有泡沫,应该是保温层。”队员们一边测量,一边与负责人阿姨交流:“您知道大棚里面的无花果植株大概有多少吗?都用的是什么肥料?”“大概有400棵,化肥袋子都在墙边,你们可以去拍照记录。”阿姨的话被队员们认真记在本子上,成为后续的成本收益计算提供了关键参考。
第二天,队员们转战第十四团的棉花地。开展实地调研并采访棉农,积极为当地棉花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我们一到达棉花地,便迅速投入到调研工作中。我们穿梭在棉田间,仔细观察棉花的生长状况,查看棉花的株高、果枝数量、棉花行距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
在调研过程中,棉农们正在田间棉花进行打尖,我们与棉农进行了深入交流。棉农们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了棉花种植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一位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老棉农说道:“今年风沙比较多,对棉花生长有一定影响,而且病虫害防治也是个难题。”队员们认真倾听,不时询问细节。队员们还开启了直播,向观众们介绍了我们学校三下乡,所在的团场和棉花地的信息,并向观众介绍我们新疆的棉花。
实践的后几天,队员们整理数据、讨论方案。灯光下,铺满桌面的调研笔记记录着详实信息,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数据,成为队员们构建经济模型的基础。经过我们的讨论,发现大棚的收益并不乐观,乡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7天的实践转瞬即逝,队员们的收获同样丰硕。曾经在课堂上抽象的“边际效益”,变成了棉农账本上的每一笔支出。“我终于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队员在感言里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的目标。”
此次“支慧助农”实践,是塔里木大学“扎根边疆、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这些青年用行动证明,智慧可以变成农民的‘钱袋子’,青春能够成为振兴的‘发动机’。”而那些在无花果大棚里测量的尺寸、棉花田间的直播画面早已化作种子,在阿拉尔的土地上埋下希望,等待着秋天的丰收,也等待着更多青年接过接力棒,让智慧之光照亮更多乡村振兴的道路。
文搞|梁靖岚
拍摄|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