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7月9日,成都大学“红途绘梦·石棉美育”实践团队赴四川省石棉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安顺场红色文化为聚焦点,通过实地走访、居民访谈和纪念馆参观,深入采集创作素材,为后续红色主题艺术装置的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走进安顺场:在古街与老人对话
安顺场古街是团队抵达后的第一站。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木结构老房错落排列,红色灯笼悬挂屋檐,墙面多处绘有红军主题壁画。队员张雅馨在一处标有“红色记忆1935·5·25”的壁画前停下。她伸出手,轻轻触摸斑驳的墙面,说道:“颜料有些已经剥落,但人物的轮廓依然清晰。尤其是战士们的眼神——坚定、炽热,让我一下子被拉回到那个年代。”
在溪边,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老人正躬身取水。见到队员走近,她主动微笑问候,邀大家入屋小坐,并从门前的黄桷兰树上摘下数朵白花相赠。交谈中,她回顾了安顺场自红军过境后的变迁,提到军民情谊和当下生活改善。“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安顺场还是安顺场,但日子不一样了。”队员们手持芳香的黄桷兰,聆听讲述,感受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延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邓鑫怡 供图
纪念馆的声音:马灯与洪流之间的信念
次日,团队前往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内,青铜雕塑群与投影模拟的大渡河波涛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一盏留有十七处凹痕的马灯静置于展柜中,讲解员介绍:“强渡当晚,它在礁石上碰撞了十七次。”队员陈婧桐久久凝视全景屏幕中模拟的大渡河洪水,水流光影在她脸上明灭。“站在这里,水声隆隆,仿佛自己也站在当年的岸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信念’不再是一个空泛的词,而是一种可以触摸的力量。”
装置现场:汗水、孩子与一片红色的风车之海
实践的高潮是团队在纪念馆后方园区集体创作红色艺术装置。队员们以风车、中国结和扭扭棒为核心材料,计划布置一组名为“不息”的动态景观。
七月的午后气温极高,队员们分为三组:一组定位安装点,一组拼装风车构件,另一组整理中国结和悬挂系统。由于当地风力较大,如何兼顾风车转动与整体稳固成为最大难点。多次尝试后,他们最终采用细铁丝外加防水尼龙线进行双重固定。
“小朋友,要不要也来试试?”队长江风注意到几个本地孩子一直在旁边张望,主动发出邀请。一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大胆地走上前,用扭扭棒扭出一颗“笑脸星星”——五个角都朝内弯曲。“这是星星在笑!”她兴奋地说。这个意外的造型被团队采纳,成为最终装置的一部分。
施工期间,不断有当地人伸出援手。一位保洁阿姨见队员们徒手作业,主动递来几副棉线手套,“这样干下去手要磨坏的,”她提醒道,“做好防护,事情才做得长久。”一位五金店老板路过,主动用打火机帮大家熔接扭扭棒的接口,增强结构稳定性。“午后风大,你们这些结都得再扎紧些,”他一边操作一边叮嘱。
图为团队成员布置红色装置。李馨蕊 供图
夕阳与意外:在雨中看见更深的红
傍晚时分,装置全部完成。五十六只风车组成高低三簇,随风转动如流动的红色波浪;中国结居中悬挂,最宽处达三十厘米,其余小星饰如众星拱月。夕阳下,整个装置与绿树、蓝天和大渡河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不少游客停下脚步拍照,一位老人低声感叹:“这红色,正得很。”
次日清晨突降大雨,队员们冒雨返回查看。装置中部分风车轴承进水,转动时发出吱呀声,绒布五角星因吸水颜色变得更加深沉。团队负责人江风站在雨中说道:“雨水没有破坏它,反而让我们看到了更厚重的红。这很像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经历风雨,颜色反而愈发真切。”
图为团队成员与红色艺术装置合照。代欣怡 供图
记录、传播与未来的约定
实践团队通过短视频、摄影和推文等方式全程记录了此次行动,相关素材已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团队还与当地一所小学初步商讨,将红色美术课程纳入课后服务计划中。
队员韩秋婧在总结中说道:“站在大渡河边,用手触摸过去,用眼睛记录当下,用艺术表达致敬——这是一次真正的沉浸式学习。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个个年轻人的心跳。”
所有装置均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展示期结束后已全部拆除并回收。团队计划在成都大学校内进行二次展览,届时将结合石棉之行采访影像与实物,重构这场红色美育实践的完整现场。(通讯员:李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