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青绘两山”实践队于7月8日至21日赴浙江省安吉县,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和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深入探寻安吉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青春视角和专业笔触,绘录安吉变迁,传递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深入乡村实地调研,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实践队首站来到“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在文化礼堂,队员们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和数字化展示,系统了解了余村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共赢的转型之路,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伟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前,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感悟这一理念对中国乡村绿色发展的深远影响。随后,集体观看“两山”理念纪实电影,进一步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与使命感。

团队在余村文化礼堂参观。 高洁 供图

团队在余村“两山”纪念碑合影。 赵雯君 供图
实践队在接下来的5天内继续深入安吉多地开展调研。先后走访刘家塘村、大竹园村、“以竹代塑”展览馆、鲁家村、吴昌硕纪念馆、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鄣吴村、小瘾半日村及溪龙乡白茶原等地,与村民、民宿业主、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广泛交流,全面了解各地在乡村运营、文化传承、生态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在刘家塘村,“乡村运营大本营”和“竹境·竹文化街区”彰显竹文化魅力;大竹园村民宿业态融合创新提供发展新思路;“以竹代塑”展览馆展现绿色低碳产业新貌;鲁家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其家庭农场与小火车运营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在吴昌硕纪念馆,馆长胡建华为队员讲解艺术大师作品,激发创作灵感;国家竹产业研究院展示竹业全产业链如何助推经济与乡村振兴;鄣吴村依托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研学”新业态;小瘾半日村从空心村蜕变为知名民宿集群,实现乡村重生;溪龙乡白茶原让队员深入茶园,与茶农交流种茶制茶,体会“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深刻内涵,并与青年创客探讨艺术与创业融合的可能。

团队在刘家塘村合影。 赵雯君 供图
团队在大竹园村合影。 申航企 供图
团队在鄣吴村与村支书合影。 赵雯君 供图
创作百米长卷,艺术再现安吉蜕变基于扎实调研,7月15日至21日,实践队全力投入“豫见浙里”百米长卷创作。队员们分工协作,分组负责素材构思、线稿绘制和整体构图,反复推敲画面节奏与主题一致性。创作过程中,队员们将连日来的所见所感融于笔端,从白茶梯田到竹海新居,从文旅街区到产业园区,每一处描绘都源自真实观察和情感积淀。7月21日,长卷顺利完工,以艺术语言生动呈现安吉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就,记录这片土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转变。

团队进行长卷讨论和创作。 赵雯君 供图
总结与展望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青绘两山”实践队员在行走中深化了对“两山”理念的理解,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队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也从安吉的产业与文化实践中汲取到宝贵的创作灵感。指导老师全程跟进,在创作方向和后勤保障方面提供坚实支持。这段夏日实践之旅,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淬炼,更是信仰与青春的交融,为每一位队员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