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海语春涯实践团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在东仰小学、绿春一中两所学校,同步启动普通话推广与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此次实践以教育帮扶为核心抓手,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学子成长需求,通过语言互通打破交流隔阂,以职业引航明晰发展方向,在双向赋能中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乐章。
推普入课堂 三维教学筑根基 实践团成员董珂宜创新采用“认知-实践-倡议”三维课堂模式,让普通话教学兼具深度与温度。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精准解读普通话核心定义,结合科普视频与“哈尼族、彝族学子用普通话交流”的鲜活案例,厘清普通话与方言的功能差异,直观呈现国家通用语言在跨地域沟通、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设计绕口令正音、“普通话小标兵”评比等互动环节,提炼“课堂正音互纠、校园宣导普及、家庭带动践行”的推普路径,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助力民族地区学子打通融入广阔世界的语言通道。
图1实践团成员在东仰小学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
职规引航向 互动交流启未来 实践团成员刘秋梅开展的职业规划课堂,紧密结合绿春县本土产业发展实际,用通俗案例讲解职业选择逻辑与规划方法。从本地特色农业到新兴人工智能行业,从传统手艺传承到现代技术岗位,她全面剖析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现场学子踊跃举手,在热烈互动中打开职业视野,为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育注入新活力。
图2实践团成员在东仰小学开展职业规划活动
问卷探需求 精准画像明方向 为让职业规划指导更具针对性,实践团成员李子涵牵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调研问卷工作。问卷设计紧扣民族地区学子特点,既设置“希望从事的职业类型”等客观选择题,也包含“希望学校提供怎样的生涯支持”等开放性问题。
图3实践团成员在东仰小学带领同学们做调查问卷
帮扶显担当 共筑民族共同体 此次实践活动,是中国海洋大学深化教育帮扶、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缩影。通过普通话推广搭建文化交融桥梁,借助职业规划点亮民族地区学子成长梦想,实践团以专业行动,让教育帮扶的成果切实惠及哈尼族、彝族师生。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教育帮扶新路径,以语言为纽带、以知识为支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图4实践团推普和职规课堂结束后与上课参与学生与带班老师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