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三下乡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东北大学: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时间:2025-10-18     阅读:
    来源:陈志豪
  “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带着对红色坐标的好奇与敬畏,8月19日至23日,东北大学理学院“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社会实践团一行5人奔赴抚顺、本溪、锦州、丹东、沈阳五市,在六天五夜里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镜头与笔尖记录精神火种,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写下生动注脚。
  
  抚顺·抚顺战犯管理所:在昔日牢房里体悟和平重量
  
  8月1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推开厚重的铁门,曾经的监舍已改造成陈列室,玻璃窗内摆放着战犯们手写的《认罪书》。“管理所实行‘思想改造’而非‘肉体消灭’,这正是新中国的人道主义。”面对队员们的提问,讲解员语气坚定。她指着玻璃窗内的《认罪书》原件沉重地说:“原日军中将藤田茂在1956年写下这段话——‘我亲手培养的士兵成了杀人机器,我有罪’。这种反思,是和平最珍贵的注脚。”
  
  参观已近尾声,大厅灯光慢慢暗下,只剩最后一面展墙在微光中静静矗立。墙上一行字灼灼发亮——“他们把历史交给我们,我们把未来交给谁?”队员们不禁握拳齐声:“请把历史交给我们,把未来也交给我们!”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深思场景。芦胤宁 供图
  
  抚顺·雷锋纪念塔:一座城,一个人,一种精神
  
  8月19日午后,阳光穿过云隙,照在13.4米高的花岗岩塔身上,“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大字熠熠生辉。“雷锋牺牲时,比我们还年轻。”站在塔基浮雕前,队员们轻触“苦难童年”板块,镜头定格雷锋那双凝望未来的眼睛。实践团现场发起“一分钟雷锋”快闪:队员们掏出提前准备的环保袋,沿园区拾捡垃圾。短短60秒,塔前广场一尘不染。
  
  迈进序厅,一本敞开的留言簿先声夺人。“原来,学雷锋不是口号,是把身边小事做到极致。”——一位沈阳大学生在留言簿上写下感悟。队员们围拢过去,默默读完,随即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展开“雷锋知识快问快答”。
图为雷锋纪念馆内群众的留言簿。王劭哲 供图
  
  本溪·本溪抗联史实陈列馆:冰天雪地里的信仰火种
  
  8月20日,本溪晴转阴,雾气缠绕山间。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一幅《露营之歌》手稿复制品让队员们沉默良久——“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联战士在零下40℃的林海里靠什么坚持?”面对提问,陈列馆内的讲解员指向展柜里一块巴掌大的树皮,“这是1938年杨靖宇部队用来写‘生死簿’的桦树皮,正面记录战斗减员,背面写着‘革命成功万岁’。”随后迎面一整面黑色大理石墙,三行白色数字如锋刃般凿进视野——“八十五万”“五十万”“十七万”。它们分别对应正面战场歼敌、敌后战果与东北战场的血债。三个加粗的黑色数字,像三道沉默的闪电,把十四年山河血火压缩成瞬间的震颤,时刻提醒着后来者:数字背后不是历史,是仍在呼吸的警钟。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塔山阻击战的最后一颗子弹
  
  8月21日,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全景画馆。360度环形画卷中,塔山阻击战炮火连天。“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有‘塔山英雄团’打光的最后一颗子弹。”纪念馆讲解员让队员们观察一枚锈迹斑斑的弹壳。弹壳底部刻着“1948.10.15”,那是总攻锦州的日子,同时队员们与锦州中学学生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互动,一位女同学走上人群前面,盯着弹壳说:“这不是冰冷的金属,是信仰的温度。”人群中瞬间掌声雷起。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1950年的青春渡河
  
  8月22日,实践团来到了丹东,这里阴雨绵绵,却挡不住队员们的热情。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于英华山麓,与鸭绿江断桥隔江相望,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序厅高15米的《出征》雕塑群像,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为题材,再现了当年“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壮怀激烈。在英烈厅,队员们看到了一本发黄的《战地日记》,作者叫张立春,牺牲时年仅19岁。最后一页写着:“如果我回不来,就把我埋在朝鲜,面向祖国。”
  
  纪念馆管理员介绍,2023年起,馆方启动“最可爱的人回家”口述史工程,已采访400余位志愿军老兵及家属,累计1200小时影像资料。他说:“我们不仅记录战争,更记录和平为什么来之不易。”
  
  参观临近结束,队伍回到抗美援朝纪念碑广场,正中央鲜红的党旗突然映入眼帘——一群身着白衬衫的年轻人整齐排列成方形,面对党旗、肃然端正,声音铿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风把誓词一句句送到耳边,也吹红了队员们的眼眶。
图为白衬衫年轻人的入党宣言。陈志豪 供图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把时间拨回到1931
  
  8月23日,沈阳烈日灼灼,柏油马路蒸腾着热浪,却挡不住队员们比气温更高的热情。赶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入口安检已经排起百米长龙,伞影与帽檐交织成一片晃动的热浪。展厅内更是人声鼎沸,家长紧紧拉着孩子的手,老人拄着拐杖缓慢前移,讲解器里中英双语此起彼伏。队员们贴着人流缓缓挪步,汗珠顺着鬓角滚落,却无一人抱怨——每一双眼睛里都闪着同一束光:那段历史,值得在酷暑里等待。随后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序厅,白色大理石地面上镶嵌的巨大日历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讲解员指着残历碑上的弹孔模型说:“这是根据当年北大营墙体的真实弹孔复制的,每一道裂痕都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图为队员们在纪念碑前的合影。于金婷 供图
  
  行程虽短,回声却长
  
  8月23日下午,实践团返回学校。在后续的整理工作中,队员们打开六天来的影像素材:抚顺的《认罪书》、本溪的桦树皮、锦州的弹壳、丹东的宣言、沈阳的弹孔……一帧帧画面像红色拼图,拼出辽宁五市的精神地图。
  
  “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记录者、传播者、接力者。”他们合上本子,却没有合上故事——因为真正的启程,才刚开始。(通讯员 陈志豪)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