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入海,探寻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历程——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下游队考察调研报告
时间:2023-08-30 关注:
摘要: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科考实践队下游队于2023年7月22日-8月2日赴河南、山东两省九地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主要针对黄河下游流域洪灾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水文水利工程等内容展开,通过实践活动,实践队了解到我国在大型洪灾防御、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为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进洪灾防御、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以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全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下游;社会实践;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治理;洪灾
1调研背景
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着华夏大地,孕育出灿烂的文明。然而,黄河也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1]。黄河沿岸“善淤、善决、善徙”,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对黄河流域的考察调研中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3]。
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2019年,党中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简称黄河战略),并将其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4,5]。陕西省依托长安大学成立了“黄河科学研究院”,并启动“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开展黄河流域人-地互馈关系研究,实现人与黄河的和谐相处,创新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学科群的理论体系,突破黄河流域资源开发、水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以及人地互馈生态地质环境灾害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融通发展,更好的让黄河造福人民。
本次黄河科考计划以跨学科的方式,结合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分析其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治理对策[6-9]。为此,实践队跟随由长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发起“黄河科考”活动,赴河南、山东两省的九地开展实践调研。
2调研目的及意义
2.1调研目的
本次黄河科考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分析和评估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此外,科考调研还将为制定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0]。
在进行黄河科考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测量学等,来跟踪监测黄河流域的动态变化,并探索人类活动与流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11,12]。通过加强黄河科考调研,我们将提高对黄河流域的认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2调研意义
九曲黄河绵延不息、滚滚东流,千百年来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提供了丰润滋养,映照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进步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指出,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因此开展“黄河科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黄河进行科考调研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河的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保护和治理黄河提供科学依据。其次,黄河科考调研可以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提供水资源利用的科学依据。同时,黄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黄河进行科考调研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持。最后,黄河科考调研还可以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对黄河流域进行科考调研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总之,对黄河进行科考调研对于保护和治理黄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科考调研的投入和研究力度,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跟随科考队一路走来,实践队员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波澜壮阔,也看到了我国在黄河治理上的巨大投入。“黄河安澜”的背后是国家重大战略安排和各级政府人民同心协力。通过走访调研,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奋进姿态积极投身于黄河保护事业,在全社会形成了守护黄河安澜的青春合力。接过保护黄河的历史接力棒,我们新时代青年应传承好前辈们的精神风范,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状态扎根保护黄河的第一线,让美好的青春年华在祖国的壮丽河山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3调研内容
3.1水利工程
黄河下游水沙关系不协调,存在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诸多新老问题,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地区极易发生大规模洪水灾害,其严重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调查黄河下游水沙治理与防洪现状,7月24、26日及8月1日,实践队在黄河科考队白波教授的带领下,前往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河南黄河河务局开封黄河河务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针对黄河干支流水沙治理、河床河岸演变等工作进行调研,并就其工作经验及新老仪器设备使用等与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交流。7月24日和25日,实践队先后前往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考察调研黄河下游重大水利工程的在防洪调水、电力发电、调节水流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的考察和调研,实践队员切身感受到国家在改善黄河水沙关系、提升沿黄地区应对各类灾害能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认识到要加强对长期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问题的科学研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除水害、兴水利,全面提高沿黄地区应对各类灾害能力。
3.2引黄灌溉
古黄河河槽背河洼地涝碱灾害严重,冬春季盐碱遍野,夏秋季积涝难排。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人民生活极为困苦。1949年8月,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中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于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为了解人民胜利渠的建设历程和黄河治理现状,7月25日,实践队员随科考队员先后参观了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和人民胜利渠展览馆,重温了党领导人民克难攻坚、引黄治黄的奋斗历程。在近70年的引黄治黄实践中,人民胜利渠利用渠灌、排水、泥沙处理、井灌四部分组成的灌区工程体系,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对灌区的洼碱荒地和低产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良。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实践队员直观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治黄人不畏艰险和顽强拼搏的渠首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建设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3.3生态治理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湿地退化、植被减少等问题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了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为调研黄河下游典型湿地环境与生态保育现状,实践队于7月27日-28日和7月31日先后在柳园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自自然保护区开展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实践队员看到我国在黄河生态治理工程上取得的累累硕果,深刻意识到我们青年奋斗者应该树立志向,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同时,要不畏艰险,为我国伟大复兴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3.4农业发展
黄河三角洲及其入海口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地理环境,既有丰富的生态宝藏,同时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平衡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工程技术、河口生态保护等情况,7月31日-8月1日,实践队通过座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开展调研。科考队员与实验室相关责任人就盐碱地种植评价分区、数字化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考察调研,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重要的作用,新型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4调研结论与总结
本次主要对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开展考察调研,主要围绕黄河下游流域大型洪灾、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问题开展。通过为期11天考察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通过为期11天的考察调研,对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得出以下结论:
(1)大型洪灾风险:黄河下游地区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胁,尤其是在雨季和冰融期间。洪水造成了严重的农田损失、居民撤离和财产损失。应该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和防洪工程的规划,以减轻洪灾对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黄河下游地区依赖水利工程来调节河流水位和灌溉农田。已经建设的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然而,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工程存在的问题,如维护不及时、效率不高等,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水利工程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备受关注。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壤侵蚀、退化草地、水资源污染等。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项目等。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工作。
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在大型洪灾防御、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进洪灾防御、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以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全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图, 张福锁, 刘国权, 武发龙. (2020). 黄河科考与对黄河文化的认识. 水利发展研究, 26(4), 317-320.
[2]张吉喜, 杨静. (2022).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水资源保护, 40(3), 25-31.
[3]李建平, 赵宝平. (2021). 黄河下游地区河岸侵蚀研究进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38(2), 37-43.
[4]肖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5):44-46.
[5]王嘉嘉,张轲.生态保护视角下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非均衡性及演进趋势分析[J/OL].干旱区地理:1-14.
[6]杨其虎, 周本兴, 朱光亚, 张同艳. (2019). 黄河科考背景下的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学报, 28(6), 3273-3280.
[7]高茂松, 马丽. (2018). 黄河科考中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机制.生态环境学报, 27(10), 5116-5125.
[8]冯一凡,李翅,李宇等.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特征与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23,42(04):955-976.
[9]高梦瑶,李翅.黄河下游城市区域绿色空间时空演变的规律与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3,45(03):113-126.
[10]张义亮,徐鹏,张洪泉.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J].世界水利(下旬), 2022(09): 6-9.
[11]王兵,陈惠民,于兴修. 黄河中游悬移质输运规律与问题探讨[J].河南水利科技, 2021, 1(1): 28-33.
[12]赵志军,刘占裕,刘昭杰. 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 2020, 40(12): 1887-1897.
作者:拓亮宇 胡晓宁 来源:拓亮宇 胡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