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学子三下乡“陕北民歌一声吼,文化振兴处处荣”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9-01 关注:
西北大学文学院“榆言赋能,林海拾遗”社会实践团于7月13日奔赴陕西榆林调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为轴,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主要调研点,调研陕北文化振兴事业及由此引发的乡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等问题。本调研探寻陕北民歌赋予文化振兴的潜在作用,植根西北文化振兴而挖掘其所带来的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功效。
一、实践主题
“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专项计划
二、实践目的
实践团以陕北民歌为中心,研究以陕北民歌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所带来的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我们选择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中心,去探寻生态地理、人文历史、传统民俗、特色方言等四个方面对陕北民歌影响,追根溯源。生态地理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样的环境造就了陕北民歌的特点?为什么这样的环境能让如此的曲调流传?定位地理才能科学的研究特色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团前往榆林进行为期一周的实际调研考察活动,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实地感受生态地理,才能对研究对象有更好的体验。人文历史方面,陕北民歌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非遗殿堂的文化有何种魅力?是何种人文历史环境培育出这种独特的文化?为了得到答案,我们找到了社会各界的陕北民歌爱好者——老师、大学生、抖音创作者、歌手、民间曲艺家等。见微知著,从平凡人的身上体悟不平凡的力量。传统民俗方面,地方歌曲中的歌词往往源于地方特色,陕北文化民俗的独特性造就了陕北民歌的独特性,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为陕北民歌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我们选取了榆林市区特色的博物馆、古城墙、文化街,去了解陕北的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方言,陕北方言展现着当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是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朵彩色花,鲜艳无比。陕北民歌中的方言是独属于陕北人的魅力,豪迈与热情从这独特的方言之中体现淋漓。本调研探寻陕北民歌赋予文化振兴的潜在作用,植根西北文化振兴而挖掘其所带来的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功效。
三、各方面现存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陕北民歌振兴
1.现存问题
(1)陕北民歌的系统性传承没有在大众间广泛开展,年青一代对陕北民歌的专业知识了解的少之又少,仅仅停留在表面且没有强烈愿望去进行学习和继承,在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扬方面缺少动力。
(2)真正的传承人在不断减少,且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新型的、现代化的陕北民歌正在占据主要市场。传统民歌正在不断消逝,迫切的需要新力量将其弘扬。
2.解决办法
(1)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注重对老艺术家、传承人的保护,使陕北民歌在传承中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平,从而保证自身发展。
(2)提高新时代陕北民歌作品的质量,鼓励音乐人们创作更优秀的陕北民歌作品,用真正本土的、面向大众的作品提高陕北民歌的影响力。
(3)加强理论建设和研究工作,使理论能够对陕北民歌的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实践也能不断更新,促进理论的发展,从而推动陕北民歌长远发展。
(二)文化振兴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现存问题
(1)相关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弱,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内需;产品的地方特色不够明显,在丰富城市内涵方面的作用较弱,因此对城市的宣传以及陕北民歌的传承作用较小。
(2)陕北民歌对于文化旅游方面的影响与作用较小,没有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增添旅游文化内涵,增加城市旅游的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解决办法
(1)开发有创意和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会极大提高核心竞争力。
(2)以文化为核心,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创意为灵魂,融合当下流行的元素,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IP,深入挖掘陕北民歌的潜力。
(3)推动文化创意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形成敢为人先、自由创造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环境,凝聚创新力量、提升创意理念、提高创意设计水平,让陕北民歌的精神与灵魂融入到本土经济发展之中,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三)文化振兴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现存问题
(1)学校对于传统民歌没有开展系统性的传承与培训工作,在教学规划与教育目标中没有设定相关传统陕北民歌的内容,老师的教学也很少包含相关知识,陕北民歌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滋养和育人功能未得到发挥。
(2)学生在课外兴趣以及艺考方向的选择中不会主动把陕北民歌的学习置于重要位置,不利于陕北民歌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未能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2.解决办法
(1)政府应加大重视,促进学校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带领陕北民歌的文化、理论以及实践走进校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让陕北民歌真正唱响在校园。
(2)转变教育理念,尽量避免应试教育思维,更多渗透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关怀,在讲解、教唱陕北民歌的同时为学生普及相关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方言特点,使其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传承。
(3)鼓励陕北民歌传承人进校园,举办相关讲座、展览等活动,通过理论介绍、故事讲述、现场展示以及教唱民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精神文明的培育。
四、实践总结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先后去到陕北民歌艺人家中、陕北民歌博物馆、艺术学校、榆阳区文旅局等地方,听取和了解了大量关于陕北民歌及民风民俗的信息和内容。通过大量实地走访交流,团队成员从陕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入手,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等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环境。而后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采访民间艺人及当地群众更加深了团队成员对陕北民歌等民俗文化的印象,为后续深度挖掘其精神内涵、与乡村振兴大背景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天高云淡的高原风光到千沟万壑的黄土大地,行走在其间,听着脚夫用皮鞭为《赶牲灵》伴奏,看着老农人倚着锄头吼出一首首信天游,土地的力量一次次有力地叩击在我们每个队员心上。此次三下乡不仅仅是一次考察调研,还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旅程。在这次旅途中,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集体中发光发热,锻炼了自身在应对纷繁复杂事物的技能手段,最重要的就是感受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强烈乡土情感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做好发展和乡土之间的桥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冯佳怡 周灿阳 杜长春 王金阳 李焘涛 解雨龙
指导老师:杨炎华 邵颖涛
作者:冯佳怡 周灿阳 杜长春 王金阳 李焘涛 解雨龙 来源:西北大学文学院“榆言赋能,林海拾遗”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