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三下乡”红潮澎湃实践队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湛江市霞山区多地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期间,实践队探访当地多处红色文化遗址,了解当地文化;深入采访街道办与村委工作人员、老党员、村民和游客等群体,展开调研工作;召集当地青年,举办宣讲、“红色+”漆盘等活动,提升当地青年历史认知层次;拍摄并剪辑宣传视频、制作文创产品,努力助推当地的红色文旅发展。
探访红色文化遗址
当今的辛罗宫和黄氏宗祠是村民们的祈福之地,回溯过去,它们是南路地区革命志士开展秘密工作的重要据点。在社会实践活动首日,霞山村的村委带领队员们前往辛罗宫和黄氏宗祠进行探寻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紧随的几日,队员们按照“红色旅游路线”,分别探访霞山区的菉塘村革命烈士陵园、林氏宗祠、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南柳誓师处和上林寺五处。在南柳誓师处,大家有幸旁听祖祠管理人员的介绍,“死去得入忠臣庙,死早更强过死迟”,他用湛江方言诵读抗法雷歌,虽语言陌生,但抗法雷歌高昂的基调让队员们同感湛江人民英勇抗敌之骄傲。
图为队员们在纪念碑前肃立、行礼。红潮澎湃实践队队员 刘一霖 摄
深入调研与采访
湛江市霞山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面对“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如何”、“当地的红色文旅发展如何”和“如何进一步推动当地红色文旅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实践队在霞山区展开全面调研与深入访谈。
首先,队员们对工农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霞山村村民委员会的村书记和副主任进行深度采访。“辛罗宫更多是作为祭祀场所为人所知,背后的红色历史很少有人了解”,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如是说。而据村书记描述,霞山村对辛罗宫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视,希望借助乡村振兴工程,将辛罗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采访,队员们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宣传状况,深入的调研为进一步的行动指明方向。
其次,队员们对村民、游客等群体进行采访。在霞山村内,调研组对村内生活的五名男孩进行谈话。他们表示,当地学校普遍落实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学生对湛江霞山红色历史有一定了解。沿街居民普遍表示,希望霞山区能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推动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到霞山红色历史。同时,队员们前往霞山区景点进行采访,据采访得知,大部分游客是通过小红书和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得知赤坎风情街、天主教堂等旅游景点,对湛江的红色文化都有所耳闻,提出湛江的展览馆可以引入科技继续改进,提高群众了解湛江文化的主动性。“可见湛江文旅在网络上的宣传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仍需要推动其景点本身的维护与建设”,团队成员谈到。
图为队员们到村里进行采访。红潮澎湃实践队队员 陈宇鹏 摄
期间,对一位当地老党员的采访让实践队印象最深刻,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众人讲述霞山村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回忆过去,他说:“那时候的霞山村还很贫穷,但我们都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着眼当下,他提到,如今的霞山村生活补贴与教育水平得到稳定提升,但是红色文旅的浪潮始终未能如愿到来。带着老党员眼中的拳拳期望,实践队表示要做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助推当地的红色文旅发展。
开展“红色+”活动
7月21日,实践队在实践地开展“红色+”漆盘活动,为霞山村的青少年带来非遗体验。本活动由霞山红色文旅路线宣讲和漆盘制作两个部分组成,队员先从“辛罗宫-黄氏宗祠-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菉塘村烈士陵园-菉塘红色交通站旧址-抗法斗争南柳誓师处-湛江市博物馆”的红色旅游路线出发,逐点分析单个地点背后蕴含的湛江人民抗法历史事实,带领听众们走进传统工艺世界,让他们亲手体验题字、调色、浸染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队员将红色文化遗址融入漆盘设计,让这份传统工艺焕发出“红色”活力。
图为漆盘活动的大合影。红潮澎湃实践队队员 刘一霖 摄
7月22日,实践队开展了以“霞山村抗法抗战历史”为主题的宣讲。据队员介绍,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红色宣讲活动,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霞山村的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进而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利用媒介,向外宣传
在探访红色文化遗址和深入调研、采访的基础上,实践队结合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积极对湛江霞山村红色文旅做出创意性规划,包括拍摄宣传视频与设计相关文创。
宣传视频针对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拍摄制作,展示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旨在进一步对外宣传霞山的红色文化。同时,文创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形象创新,包括明信片、翻转胶片等设计,希望可以为当地的红色文旅注入新活力。
图为队员们在进行文创设计。红潮澎湃实践队队员 刘幸源 摄
实践活动已结束,但是队员们表示,将继续进行红色文化宣传,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红色文旅发展事业的潮流中去。(通讯员 张一夕 杨欣茜 麦钰仪 宋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