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织锦传情:手工艺与文旅融合的艺术之旅

时间:2024-08-09     阅读:
沐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光辉下,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探访恩施非遗韵,助力硒都文化兴”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30日至8月5日,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展开了一场以“美丽恩施,青春行动”为主题的文化探索之旅。实践团深入体验和学习了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土家族的织锦艺术——西兰卡普,这项技艺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被誉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承载着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西兰卡普的图案丰富多彩,从传统的大白梅、小白梅到四十八沟,每一种花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的寓意。在过去,西兰卡普常作为土家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实践团的文化探索与体验
在对西兰卡普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并查阅丰富历史资料后,实践团踏入了土家民俗博物馆,开始了对这一古老艺术的探索。在梁春兰老师——一位资深的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参观了西兰卡普的展区,更亲身体验了织机操作,制作了寓意吉祥的“福”字冰箱贴,深刻感受到了土家女儿们的智慧和匠心。实践团成员周兰,在亲身体验了土家族织锦工艺的织造过程后,对梁春兰老师对图案的深刻理解和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表达了由衷的敬佩。她被深深触动,对土家族祖先在没有现代技术辅助的条件下,如何巧妙地将繁复的图案织入织锦,并且让这份技艺得以代代相传的能力感到无比钦佩。
图为梁春兰老师教实践团成员织锦的织造 (周骏婷摄)
传承人梁春兰:四十年的坚守与热爱
梁春兰老师,作为西兰卡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的故事和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更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她自十二岁起便开始接触西兰卡普,四十年来的坚守与热爱,充分展现了她对这项传统工艺的深情和执着。在采访中,梁老师不仅分享了她的学习经历,还对现代工艺如何改进传统织锦原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梁老师的谦逊和真诚,以及她对西兰卡普的深情,让每一位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她的经历和对工艺的热爱,不仅为实践团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推动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梁老师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梁春兰老师 (周骏婷摄)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团的思考与行动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学习了精湛的制作技艺,更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心灵的对话,倾听了他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深情诉说和坚守的故事。实践团的探索之旅,是对传统文化深情相拥的体现,也是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有力支持。成员们认识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实践团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团的成员们将发挥青春力量,传播和发扬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西兰卡普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周骏婷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暑期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