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从1452所高校的6998支团队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1200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之一,“东风化雨”实践团在东北大学各级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的足迹,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赤峰市,以“籽籽同心推普行,粒粒融情助振兴”为实践理念,课堂乡间齐头并进,寻找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民族故事,以青春之名献礼建国75周年。
思政助力文化润蒙,提升推普“造血”能力实践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先行,以“铸牢推普之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为实践目标,在完成普通话训练、宣讲技巧培训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讲堂,以多种形式开展思政主题宣讲,累计覆盖听众300余人,形成普通话推广“造血”新势力,为推广普通话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实践团成员通过支教授课、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当代大学生的“朋辈引领优势”,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必修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
(图为实践团成员历史知识科普活动。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书写规范字”课程。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
“青言青语”筑梦支教,强化推普“孵化”效能实践团坚持做好支教课程“顶层设计”,努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支教课程,除了开展普通话发音书写教学、红色影视配音课、毛泽东诗词解读、同唱一首歌等系列课程,还将“数字技术”与推普活动有机结合,借助FunAi平台和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平台,通过“FunAi”平台中的“Ai绘画”功能,将学生朗诵转化而成的文字生成经典课文对应的场景,让课文场景“活”起来,为蒙语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一节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推普小课堂,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实践团与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优秀读书小组积极联动,开设“推普华章语相传”主题书展活动,通过捐赠图书,共架书桥,共享书香,丰富校园文化知识,促进书香校园的气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同唱一首歌”活动。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
(图为“推普华章语相传”主题书展活动照片。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
走访调研精准实践,提高推普“应用”能力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赤峰市的足迹,走进临潢家园社区、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赤峰博物馆,以“当地普通话推广的进程与实效”为切入点,对话赤峰市少数民族骨干、街道工作人员、当地村民群众,通过问卷收集和街头采访形式深入了解当地蒙区的普通话水平,针对语言使用情况、普通话水平、普通话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与问卷调研结果互为补充,增强调研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实践团充分利用志愿服务时间教授当地居民学说普通话,和他们分享红色故事,创造语言环境和交流机会,共同感悟建国75周年的红色历史,在做好推普工作的同时,加强方言的保护工作,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普方共存”的可持续语言生态环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马鞍山林场。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老人进行交流。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正值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实践团成员踏上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旅程,以“明德 求是 包容 笃行”的院训为指引,秉持“政以明理,哲以求真”的信念,以推普的实践成效献礼建国75周年。实践团将继续乘时代新风,推动推普宣讲大众化、思政课堂生动化、实践活动常态化,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奏响普通话的乐章,书写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青春辉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马鞍山村合影留念。通讯员 张城源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