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东林学子三下乡||“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设计多元课程, 深入乡镇学校,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时间:2024-08-19     阅读:
摘要: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7月4日至7月5日,东北林业大学“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在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团委的帮助与支持下,志愿者师生深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时代血液、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教育帮扶、乡村振兴、青年力量
一、引言
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在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团委的牵头领导下、“七彩假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根据习总书记的殷切寄语,本实践团队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彰显青春风采,体现青年担当,为乡村教育事业、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实践队伍由8名成员组成,具有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特点,每名成员均具有丰富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经验,团队队长周子颜、队员张嘉颖、王子洋、王欣如等多次获得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周子颜、张嘉颖曾带领的社会实践团队曾获得多项校级奖项。队伍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带队经验,曾多次获得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二、实践基本内容
(一)实践背景与意义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目前,哈尔滨市共接收近7万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占全市城区初中、小学学生总数约20%。虽然哈尔滨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依旧有很多贫困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面对这种情况,共青团委员会召集留守儿童,并与东北林业大学组织对接,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大手拉小手”专项实践活动,一方面,实践团队青年学生走进社会课堂,实现自我培养;另一方面,实践团队青年学生深入乡村学校,实现青年学生与留守儿童的双向培养。
东北林业大学青年学生层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团队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矢志前行,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实现自我培养,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偏远地区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子女层面:本实践团队与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偏远地区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立联系,开展课程教授、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亲情陪伴、素质提升等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群体送去爱心陪伴,助力偏远地区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做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的引路人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努力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自主性与浓烈的学习兴趣,帮助留守儿童努力成长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使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实现双向培养。
学术研究层面:支教实践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意义。可以通过大学生支教实践行为,对实践团队指导教师提供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形式与多种方法。
(二)实践流程与实践内容
在前期的有效组织对接下,“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师生共同深入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开展教育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座谈,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心理状况,形成调研报告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实践团队为学生们量身打造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学业辅导、课外活动、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开展思想引领类、文化传承类、文明生活类、身心成长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素养类等特色课程。
本次实践分为准备期、实践期、推广期和总结反思期。
准备期:为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在参与学校团委培训的基础上,在理学院团委的帮助下,参加了四轮实践专题培训,培训分别从安全教育与课堂注意事项、教学设计与准备、新闻稿撰写与摄影技巧、材料汇总与提交四个方面进行,为实践团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指导。
团队成员经过多轮培训后,根据教学课表,进行团队集中备课。为给学生们带来完美的课堂体验,团队成员从确定授课内容、查找授课资料、PPT的制作、课堂环节设计、课堂效果预测、讲稿练习等多方面出发,反复斟酌,丝丝入扣。
实践期:实践团队围绕“五个一”实践任务,结合团队特色,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学业辅导、课外活动、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开展思想引领类、文化传承类、文明生活类、身心成长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素养类等特色课程。
“五个一”实践任务:
1.聚焦理论武装,开展一轮主题宣讲
实践团队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东林精神,面向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少年群体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滋养“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使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国红与东林绿,宣传中国红与东林绿。
2.聚焦合作共建,完成一次精准结对
实践团队积极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精准结对,结合专业特色、团队优势,以助力乡村教育事业赋能乡村振兴。
3.聚焦民生福祉,撰写一份咨政报告
实践团队深入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结合实践背景和实践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发现的情况凝练总结,形成一份有数据、有问题、有内涵、有建议的调研报告。
4.聚焦急难愁盼,办成一件惠民实事
实践团队深入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学业辅导、课外活动、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开展思想引领类、文化传承类、文明生活类、身心成长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素养类等特色课程。
5.聚焦青年视角,完成一场城市推介
实践团队在全面走进龙江、了解龙江的基础上,结合2025年亚冬会内容,为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的留守儿童们带来东江精神主题宣讲,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后扎根龙江、建设龙江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具体内容:
实践团队于七月初至八月初以线下实践的形式与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108中学实现对接,开展支教帮扶活动。团队通过开展实地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实际情况,以此为实践依据,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学业辅导、课外活动、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
1.特色课程教学
团队将具体开展思想引领类、文化传承类、文明生活类、身心成长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素养类等多类课程,尽可能的丰富课程覆盖广度,保证多种类型课程相结合,拓展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开拓眼界。
2.学业辅导
日常课程讲授后,安排作业辅导课,以带领学生们完成日常作业和课堂任务,形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3.课外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会、“绘制理想”主题班会、给劳碌一年的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等课外活动,丰盈留守儿童内心。
4.亲情陪伴
利用课间时光陪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或者谈心谈话,亲情陪伴学生,助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推广期: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进行实践活动记录工作,在实践结束后。实践团队先后向中国青年网投稿三次、中国大学生在线投稿一次、今日头条投稿四次、腾讯新闻投稿四次、东林团委公众号投稿一次、东林理学公众号投稿四次。
总结反思期:实践后期,实践团队开展了材料提交与活动总结活动。实践团队对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也运用专业知识对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实践团队成员阐发了自己从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并形成了实践报告。
(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运用
在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专业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特长完成了本次实践。来自理学院团委的周子颜同学充分运用自己在团委工作中的所学,为学生们带来了红色党史教育宣讲课,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红色种子,除此之外,她擅于使用相机等设备,用相机频繁地记录着实践团队的实践时光。张嘉颖同学为学生们带来了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课,让学生们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除此之外,王佳钰同学擅于运用PS等技术,为实践团队制作精美的实践展板。来自物理专业的刘建硕同学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们带来了趣味物理实验课,让学生们们感受到动手实践的乐趣与魅力。除此之外,实践团队其他成员还为学生们带来了电影鉴赏、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等课程。实践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程中,拓宽小朋友们的课外视野。
三、开展实践的主要创新之处
1.实践内容的创新:实践团队围绕“五个一”实践任务,结合团队特色,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学业辅导、课外活动、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开展思想引领类、文化传承类、文明生活类、身心成长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素养类等特色课程。
2.课程内容的创新:实践团队开展思想引领类、文化传承类、文明生活类、身心成长类、科技创新类、艺术素养类等特色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贯彻五育融通理念,实践团队通过专项实践活动,围绕中国红,结合东林绿,开展特色宣讲,滋养“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使命,红是代表信仰的中国红,绿是充满激情的东林绿,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国红与东林绿,宣传中国红与东林绿。
3.授课方式的创新:实践团队对于授课方式、授课方法等进行创新,确保做到在轻松、活跃的情况下完成课程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学懂、学透,确保营造授课教师为主导、课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有话说,有事做。
四、实践中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一)上课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导致课程内容进行缓慢
现象描述:学生们首次接触到东北林业大学志愿者师生,在上课过程中,互动环节较多,团队成员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热情高涨,面对课程内容喜欢刨根问底,但也导致课程进度缓慢。
现象分析:由于本次支教活动采用线下方式,为迅速拉近志愿者师生与学生们的距离,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团队成员在课程环节设置上添加了许多互动环节,以调动课堂氛围。学生们面对新颖的授课方式、轻松的课堂氛围、亲切的授课教师,畅所欲言,针对课堂内容反复讨论。
对策:针对出现的问题,实践团队及时做出调整,课上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地讨论,合理把握时间,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再次深入讨论。
(二)学生对部分科目的重视度不够
现象描述: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设置“闪闪红星心向党”板块,通过落地调研,实践团队意识到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缺乏热情,重视程度也不够。
现象分析:由于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信息较为闭塞,获取课外知识、了解世界的途径有限,除此之外,学生们大多认为该类知识过于理论化,知识接收过程中存在困难,所以对该类课程的兴趣不够高涨。
对策:经过调研、分析,实践团队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设计该类课程时,团队成员更多关注课程的可参与性,思考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团队成员向学生们解释该类知识的重要性,课上更注重学生们的体验,确保学生们能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除此之外,团队成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养成渴望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良好习惯,便于学生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去体验和探索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五、实践总结与感悟
(一)成果总结
在两天的教育帮扶实践里,“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为学生们带来了多元的课程,更陪伴学生们度过了暑假最难忘的时光。
本次实践,共为宾县留守儿童带来六类课程,共9节课。累计制作课程PPT 9个、课堂总结9篇、实践日志4篇、活动视频素材20余条、制作精美视频1个、图片素材百余张。收取团队个人实践报告8篇、实践活动反馈表8篇、团队实践报告1篇。
活动事迹被中国网、今日头条、多彩大学生、三下乡网等多家媒体追踪报道。
(二)活动感悟
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8名成员在张起志老师的指导下,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团结一心,迎难而上。
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最佳方式。团队成员依据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实践的活动要求,在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中心的帮助、支持下,深入乡村学校,通过与乡村教师、留守儿童面对面交谈完成落地调研,并顺利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树立了理想,同时更新了团队成员的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拉近了实践团队与社会的距离,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亲自摸索、亲自尝试、亲自理解,进一步明确了青年大学生成材之路肩负的历史使命。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完成了乡村教育帮扶,其次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知识的传播者,除此之外,实践团队成员更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知识的传承者。
(三)未来展望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成员将继续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成员将继续发扬志愿者精神,积极参与到更多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奉献中发扬东林精神。
六、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新鲜血液,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教育是国家的强盛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我们目前正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时时刻刻在关注的问题。
本次经历让“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城乡资源差距所带来的教育差距,团队成员们更加意识到乡村教育帮扶的重要性,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学生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大手拉小手”实践团队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讲话精神,发挥团队成员学科优势,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肩负时代使命,用优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为我国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周子颜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