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定西土豆科技田畴,薯种改良引领潮流”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兴农,前往甘肃省定西市参观并学习,开展科技助农活动,为当地贡献大学生力量,画出致富“同心圆”。实践期间前往了马铃薯研究所体验椰糠培育温室脱秧技术、马铃薯种植基地、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定西宽粉特色加工厂等地,深入探寻定西马铃薯的故事。
追根朔源,定西马铃薯之所以闻名中国乃至世界,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定西市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耕地土层深厚,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为深入了解马铃薯种植情况,实践团前往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科院)实地考察。农科院始终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放在田野间,服务送到百姓中”,以科研为引领,深耕 “三农”工作。其中主要推广雾培法、水培法、离地基质栽培、椰糠基质等先进种植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了全国种薯标准化示范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包括在室外已完成试验阶段大面积种植用作经济用途的马铃薯,和处于温室中正在研发试验阶段小块土地种植且只有代号多种马铃薯。一株正常的马铃薯新品种至少要经历五到十年的时间培育,实践团参观后希望能为科技兴农注入新活力,带动乡村振兴。
与当地自然优势同样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种植技术。在香泉镇陈家屲村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实践团参观了全自动化马铃薯雾培技术。“雾培法生产马铃薯原原种主要利用‘自动监控+终端智能监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喷洒含马铃薯植株所需的相关营养元素的雾状水雾,可以对雾培过程远程精准控制。”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道。雾培技术能够有效帮助马铃薯增产提质,避免通过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并且实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为马铃薯产业的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实践团成员记录了雾培技术下马铃薯原原种移栽、结薯、生长、炸片品种Lady Rosetta结薯情况、采收过程,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之结合,同负责人探讨交流。
实践团在马铃薯研究所进行脱秧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技术—椰糠培育温室脱秧技术。在马铃薯研究所内,占地550亩的种薯产业园里温室大棚一字排列,实践团走进大棚,体验椰糠培育温室脱秧。负责人谈到:“椰糠由椰子壳加工而成,具有吸水性和透气性强、制作简便、可自然降解、重复利用等优点。椰糠栽培改善了传统种植模式的诸多不足,大幅度减轻了土传病害、细菌、根线虫等对植物的危害。”实践团收集枯萎的秧苗,将秧苗上的马铃薯摘取放回土壤,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验椰糠培育的益处,同时学习马铃薯的种植、摘取方式。实践团还参观了大棚内每株带有特殊标号的马铃薯,体验科技赋能下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种植研究、现代化的喷洒装置……“大棚内的马铃薯都是一年两熟,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发展使马铃薯产量大幅增加,每年出口国外的马铃薯数量也非常可观。”负责人介绍道。定西马铃薯已经与世界接轨,保障我国粮食基本安全,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实践团在恒源清真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参观
定西作为“中国薯都”,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如今,小土豆成就大产业,马铃薯已经成为了定西的一块“金招牌”,其马铃薯产品也深受消费者青睐。最出名的必定是“定西宽粉”,“万薯生定西,一粉宽天下”是赋予定西宽粉的美誉。为探究定西宽粉的发展过程,实践团前往恒源清真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参观马铃薯制品的生产与销售。实践团了解到该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马铃薯干粉、鲜粉、即食粉和淀粉,年生产马铃薯淀粉制品5000吨。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成立了采取“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帮扶模式,帮助农民致富,带动企业发展,全力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步伐。”真正推开致富门。实践团从土豆、淀粉、成品大致三个步骤了解定西宽粉的制作,注册抖音账号,打开电商直播帮助当地农民销售部分产品,利用科技助农。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在定西这片希望田野上,实践团成员们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科技如何带动农业发展助农富农。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广大青年学子肩负着时代重任。实践团成员此行收获颇丰,在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返回学校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并且在各网站进行宣传,争取将实践目标付诸实施,将乡村振兴道路纵深纵远。
实践团在马铃薯研究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