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传统美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凤翔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其起源于周秦时期,盛行于唐代,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明代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成为了融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凤翔泥塑的制作要经过毛稿制模、彩绘、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其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乡土生活气息。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更好了解、保护、传承凤翔泥塑,“泥塑匠心,乡韵传承”小组于7月13日至7月18日来到宝鸡市凤翔县进行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在实地调研与体验中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奥义与魅力。
对话传承人 学贯古今
7月13日,队员们来到陕西凤翔泥塑村,对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了凤翔泥塑,以获取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他表示作为泥塑手艺者,要在泥塑中注入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艺术兴趣。凤翔泥塑早期以家庭作坊为主,在知名度提升的过程中,呼应村民培训培养传承人,再成立公司与合作社,讲求精益求精。在发展过程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不管是在政府补贴还是人才补贴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传承人表示,尤其在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共生的,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保障,要在传承创新中做到多条腿走路,才能更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人既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随着时代发展和机械化的普及,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终有慢慢式微的一天,但民族千百年来的勤劳智慧的品格就像泥塑技艺一样不会终结。泥塑技艺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是精神外化的显现,在青少年方面尤其要提倡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要让青少年热爱、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非遗文化走的更远。
图为队员采访传承人
亲手制作 亲身体验
7月14日至16日,队员们不仅参观了泥塑的制作流程,还亲手制作了泥塑,真正实现了和非遗的零距离接触。泥塑的制造工序复杂、繁琐,基本上分为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线、彩绘、上清漆、包装等步骤。
制作工序基本全部由人工完成,其精细度与精美度都让队员们叹为观止,也更加了解了非遗制作与完成的不易。
图为队员了解泥塑制作流程
在随后的体验环节中,队员们选择体验彩绘环节,在彩绘作品上将用墨线勾出轮廓的部分分别填充色块。由于色块是表现作品精神风貌的主要手法,要求用色必须按照泥塑品种的结构品类和审美情趣配色,凤翔艺人般用色彩为黑、白、红、青、黄五行正色,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颜色合理搭配,可产生鲜亮、饱和、靓丽的审美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队员们还了解到除了传统的五色之外,彩绘中还有粉色这样一种特殊的颜色,是因为受自然学派影响,将五色中的赤色进行了细分,分为了桃色与红色。而一般的纹样为社火脸谱,也与陕西社火的特色有关。传承人鼓励队员们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与纹样进行彩绘,希望得到泥塑的创新发展。
图为传承人为队员讲述彩绘流程
图为队员们亲自体验
深入调研 体察民情
7月17日至18日,队员们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为调研凤翔泥塑对学生群体、当地村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教育宣传、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队员们在凤翔泥塑村展开了线下调研,并结合网络调研,以期获得更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针对调研对象,队员们设计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问卷,内容包括教育背景、参观时长、参观收获、参观方式、参观目的等多个维度的内容。
数据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群体占比达46%,显示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的吸引力与教育价值;同时,有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在参观、学习非遗文化之后了解了相关知识与技艺传承,拓宽了知识面,更深入地凸显了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在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与当地居民各占50%,不但体现出了非遗文化对当今青年的极大吸引力,更深入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原始风貌。而且外来游客中,很多是陕西本地人,展示了人们对于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与骄傲。
图为队员们进行实地调研
展望未来 扬帆起航
在此次调研实践中,队员们深入学习了凤翔泥塑的内涵与技巧,意识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更体会到传承非遗文化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在与传承人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中,让队员们从初来乍到的迷茫羞涩逐渐蜕变为勇于探索的非遗使者,在一次次对话与碰撞中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本领,我们学会了如何倾听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而携手合作、共同进步,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凤翔之行,不仅是对凤翔泥塑文化的一次深刻解读,更是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生动实践。希望我们未来能够肩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神圣使命,奋斗在非遗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最前沿,努力贡献西北大学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