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遗”梦千年,万象“根”“星”团队开始进行最后一天的社会实践

邱赛赛老师先进行理论授课。叶娴欣 供图
邱赛赛老师作为唱新闻的非遗传承授课老师,在正式带大家体验唱新闻、传授唱新闻之前先引入大量宁波非遗的历史故事和唱新闻的来源与传承历程,真正的理论先行:唱新闻在象山已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过去人们的生存、娱乐、获取信息紧密相连。一面小锣一面鼓,一根鼓槌一片竹片,就能够演奏一场完整的唱新闻,掌握一门成熟的技能。邱赛赛老师在台上神采飞扬,让小朋友、也让万象根星学生团队感受到宁波非遗、尤其是唱新闻的深厚历史底蕴。并且故事+非遗知识的授课形式更让大家觉得妙趣横生,兴趣盎然。
邱赛赛老师开始演奏《象山地名何处来》。叶娴欣 供图
随着理论课堂教授的结束,邱赛赛老师夹起鼓槌和竹片,操着一口流利的象山方言,开始演奏《象山地名何处来》,“大锣小锣一担担,难筐新闻千千万。”声音婉转动听,小朋友和我们团队听得如痴如醉。而后,邱赛赛老师让全体起立,开始一句一句带着大家唱,十分耐心,鼓励大家勇敢发声,去感受唱新闻的魅力。大家虽是跟唱的磕磕绊绊,但在邱赛赛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终于顺了一遍下来。“口头功夫”体验完了,当然也要感受感受唱新闻那一面小锣一面鼓,一根鼓槌一片竹片的“手上功夫”了!在邱赛赛老师的鼓舞下,许多小朋友踊跃上前,有样学样的抓起鼓槌和竹片,拿着锣的那只手时而微松,时而紧握,流转出不同的音色。邱赛赛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热情洋溢的态度,收获了大家的喜爱。此次唱新闻课程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热情。
二、草木扎染
下午两点,团队走入象山草木染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海亚老师的工作坊,亲身体验这一美妙的非遗技艺。
在体验开始之前,白老师先为团队详细介绍了关于草木染的相关知识。草木染是最贴近生活的非遗之一,而其中的扎染更是能让人们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感受到它的魅力。“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如今五种蓝中只有确切的四种蓝——菘蓝、蓼蓝、马蓝、木蓝。白老师曾经走访调查各地,深入田间乡野,以期望在宁波成功种植这四大染草。虽然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没有在宁波成功种植出来自北方的菘蓝,但木蓝、蓼蓝的成功为日后的研究和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其中,白老师乐观豁达的精神给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说“一切都是一种缘份”。她一直坚持对草木染理论的研究和整理,期望通过理论的传承,为后世的草木染技艺留下真正的精粹。最近几年,白老师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在和团队交流的过程之中也因为刚刚动过手术而只能轻声说话,但白老师的笑容令团队成员深受感动。即使在病床上,她也坚持设计,坚持创新,斩获了多个奖项,渴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传统技艺。
随后,老师带领成员们亲自动手体验扎染的乐趣,学习扎染布袋和方巾。各种工具一应俱全,细麻绳、皮筋、夹板、夹子等,琳琅满目。老师还耐心地教授了如何运用扎结手法创作出鱼鳞或花朵等图案。
团队成员将布料陆续放进染缸进行染色。叶娴欣 供图
到了成员们自己动手环节,大家迫不及待地运用新学的扎结手法进行创作。他们满怀期待地将布料进行泡水,使布料更易上色,期待着色彩能够在布面上呈现出美丽的图案。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老师提示大家可以陆续放进染缸进行染色了。即便戴着厚厚的橡胶手套,依然能感受到染缸中各种元素带来的吸附力,仿佛在与色彩进行一场亲密的接触。
团队成员扎染成果展示。叶娴欣 供图
染色完成后,成员们经历了氧化、固色、清洗等工序,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意无意间创造出的图案感到满意,大家都对本次扎染体验喜爱至极。他们纷纷提出明年还会再来拜访的请求,老师自然应允,并对同学们的手工称赞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