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2024年7月组织“苏行·传递新四军文物之声”实践团,以“探寻红脉忆峥嵘,重焕文物铁军风”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旨在挖掘新四军革命文物时代与文化价值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革命文物的理解,更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在活动初期,实践团成员通过查阅新四军革命历史及相关文物的文献档案、新闻报道和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系统整理并挖掘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四军革命文物,包括宋公纪功碑、“娃娃剧团”党旗、宋泽夫遗稿《喜鹊》等,并据此建立了新四军典型革命文物台账,为后续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随后,实践团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前往盐城、淮安、扬州、镇江、南京等地的新四军红色基地进行深入探访。在纪念馆内,成员们通过细听讲解、近观文物、手写记录与思考,深刻感受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及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精神。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份份历史文献和一件件革命文物,共同构成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历史画卷。
在文物“解锁”环节,实践团成员通过人物访谈和问卷调研,聆听了文物背后的感人革命故事,解锁了文物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他们采访了抗战老兵、烈士亲属、文物修复师等,深入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同时,成员们还与专家学者就革命文物的定义、文物保护的价值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进一步坚定了青年宣扬红色革命文化的信仰与责任。
此次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共计走访新四军相关红色基地12处,探访并记录重点文物100余件。更重要的是,实践团通过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创新传播方式,拓宽利用渠道,有效推动了新四军革命文物的活化传承。
一方面,实践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物活化,通过网络展陈、数字化互动体验等方式,使革命文物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实践团创办了微信公众号“N4A红色印记”,将新四军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置于网络平台之上,如罗有容的整风笔记、林晖致父亲的最后一封家书、王海兰地下情报员的身份证明书等,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革命的光辉。
另一方面,实践团还依托课堂教学、线上互动、社区宣讲等形式,将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堂。成员们深入盐城各地社区,向居民宣扬革命历史的峥嵘岁月;同时,结合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的团课,向大学生讲述革命故事、展现新四军革命文化,通过深情并茂的叙述加深了青年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苏行·传递新四军文物之声”实践团的实践活动不仅深入挖掘了新四军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拓宽利用渠道,有效推动了革命文物的活化传承和革命文化的发展。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承“用好革命文物,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的宗旨,为革命文物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