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点亮非遗之光:鱼灯实践传承匠心精神

时间:2025-01-24     阅读:

点亮非遗之光:鱼灯实践传承匠心精神

在校园的一角,一群年轻的身影正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竹篾与彩纸轻盈舞动,一盏盏精美的鱼灯逐渐成型。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手工活动,而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深入探寻非遗魅力、担当传承使命的社会实践现场。随着时代发展,诸多传统技艺面临困境,鱼灯制作这一古老民间工艺亦不例外。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同学们致力于以青春之力,开启鱼灯传承新篇章。
图为实践队线下开会总结
溯源寻根:鱼灯文化底蕴探究
鱼灯历史源远流长,穿梭于华夏千年岁月。其起源与古代渔业祭祀紧密相连,渔民们出海前,怀着对大海的敬畏与祈愿丰收之心,制作鱼形灯具,烛光摇曳间,是向海神虔诚献礼,盼平安归航、鱼获满仓。岁月沉淀,鱼灯从祭礼走入民间节庆,成为欢乐祥瑞象征。每逢春节、元宵,街头巷尾鱼灯巡游,鱼尾摆动似畅游人海,所到之处,热闹非凡,寓意“年年有余”,饱含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同学们为掌握鱼灯文化精髓,一头扎进图书馆古籍堆,从泛黄史书中梳理脉络;拜访民俗专家,听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知晓不同地域鱼灯风格差异:沿海地区造型多豪迈大气,线条刚劲,色彩浓烈如大海波涛;内陆水乡则偏向精巧细腻,用色淡雅,恰似潺潺溪流中的游鱼。线上,他们利用数字化资源,深挖各地鱼灯制作工艺传承视频、学术论文,整合碎片化信息,在脑海勾勒鱼灯发展全景图,为后续动手实践筑牢根基。
 
图为师傅指导实践队队员操作
匠心初琢:从理论迈向手工实践
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鳌头村,亲身感受鱼灯的魅力。竹篾在传承人成积森指尖上仿若有了生命。第一步选料便有门道,韧性足、质地匀的毛竹是首选,经晾晒、打磨处理,去除毛刺,为后续弯折塑形做准备。同学们学着师傅模样,将竹篾比对尺寸裁剪,可看似简单操作,初次上手,不是长度偏差,就是切口粗糙。但在师傅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技巧,短则数寸、长至数尺竹篾,在手中服帖就位。 
塑形环节考验耐心与巧劲,弯曲竹篾构建鱼灯骨架,从鱼头圆润轮廓到鱼尾灵动弧线,需精准把握力度,轻一分失形,重一分易断。大家两两协作,一人固定一端,慢慢弯转,再用棉线缠绕固定节点,反复调整,直至骨架稳固且比例协调。糊纸如为鱼灯披彩衣,薄而不透的宣纸、韧性较强的桑皮纸,各展其长。裁剪纸张贴合骨架时,小心翼翼抚平褶皱,刷上糨糊,手指轻压,确保密合无缝,让鱼灯雏形初现朦胧美感。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鱼灯上色 
彩绘添彩:勾勒鱼灯灵动之姿
彩绘是鱼灯的灵魂点睛。传统颜料取材天然,石青、藤黄、朱砂等矿物、植物颜料,经研磨、调配焕发光彩,持久不褪色。同学们研磨颜料时,感受传统工艺精细,细如面粉粉末,按配方调和出缤纷色彩。绘画前,依鱼灯大小、风格设计图案,或参照经典样式,或大胆创新融入校园、时代元素。
执画笔蘸颜料,从鱼头“点睛”落笔,浓墨圆眸瞬间赋予鱼灯生气;沿鱼身勾勒鳞片,线条疏密、长短变化,模拟真实鱼身质感,或如细密鱼鳞闪银光,或似大鱼粗粝甲片显霸气。鱼鳍、鱼尾绘以流畅曲线,似随风摆动、破水前行。彩绘过程中,色彩搭配碰撞出奇妙火花,对比色凸显活泼,相邻色营造和谐,暖色调洋溢喜庆,冷色调添几分神秘,每一盏鱼灯都成为独一无二艺术品,承载青春创意与古老传承融合魅力。
图为实践队实践成果展示 
传承新篇:校园内外的非遗回响
校园文化节上,鱼灯方阵惊艳全场。同学们手提自制鱼灯穿梭人群,光影闪烁,仿若鱼群游弋梦幻之境,引得师生驻足惊叹,相机快门声不断。现场还设鱼灯制作体验区,新手们在“老工匠”同学指导下,亲手触碰非遗温度,感受传统手工乐趣,传承火种悄然播撒。
走出校园,团队奔赴周边社区、中小学。社区活动中心里,老人们眼中满是回忆光芒,与年轻人交流往昔鱼灯盛景,孩子们则新奇触摸、踊跃尝试,小手制作鱼灯虽稚拙却充满热情;中小学课堂变非遗工坊,知识讲解、动手实操结合,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线上,同学们制作鱼灯工艺短视频、图文教程全网传播,点击量飙升,评论区各地爱好者交流探讨,让鱼灯声名远扬,吸引更多目光聚焦传统技艺保护,唤醒全民守护非遗的热忱之心。
这场大学生鱼灯制作社会实践,是青春与古老非遗的激情碰撞。同学们在竹纸颜料间领悟匠心坚守,于传承推广中延续文化血脉。鱼灯之光,不仅点亮校园、社区,更照亮非遗未来征途,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守护民族文化瑰宝,让传统技艺在岁月长河永不落幕,熠熠生辉。
作者:刘美淇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