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为进一步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引导新时代青年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繁花硕果”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队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深入走访合川区二郎镇的四位退伍老兵,挖掘、整合当地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91岁老人的南下干部回忆录“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啊!”这是从山东兖州而来的南下干部梁建楹对当时战争的描述,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足以听出战争的残酷和悲怆。梁建楹爷爷出生于战火纷飞的1932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他仅15岁。在讲到为什么那么小就选择入伍时,梁爷爷心酸的说道:“那时候穷,家里吃不起饭,又临国家危难之际,自己也不能苟活,虽然怕还是选择了入伍。”
“我是刘邓大军12军的兵。”梁爷爷自豪地告诉志愿者们,91岁沧桑的脸上瞬间焕发了红光。“我是南下干部,解放合川后,就一直留在这儿了,在这期间我只回去了6次山东。”76年的时间里梁爷爷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远离家乡回到合川,投身南下建设。

图1:图为志愿者和梁建楹老人进行交谈
“退伍后,我在县政府收发室工作,也当过打字员和文书。平时喜欢听歌和听戏。”梁爷爷很感激政府对退伍军人的照顾与帮扶。梁爷爷希望青年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不忘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图2:图为志愿者们与梁建楹老人合影
“怕”是本能,“不怕”是一种选择没有生来英勇,只是选择无畏。“还不会用枪就上了战场,那时候光是听到枪炮声都觉得害怕,更不要说开枪了,但是看到战友一个又一个的倒下了,突然觉得开枪就不可怕了。”这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罗孔辉爷爷对战场的印象,罗孔辉爷爷的寥寥数语却足以看出当时年轻人的无畏与担当。

图3:图为志愿者们和罗孔辉老人进行交谈
“真正的战争远比电影里更加残忍。”罗孔辉爷爷对志愿者们说道。成堆的尸体、弥漫的硝烟、战友一天比一天少是他对战争最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直到现在也常常梦到打仗的场面。虽然参军后吃了不少苦、也经历了生离死别,但是罗孔辉爷爷从未后悔成为一名军人,因为在他心里那段日子是最荣耀的时刻,也是精神最富足的时候。
罗孔辉爷爷最遗憾的事情是没能好好保存当兵时留下的物件,只剩下自己对那段军旅生活的回忆。罗孔辉爷爷非常高兴志愿者们能来采访他,愿意听他讲述他自己当兵打仗的故事,罗爷爷发自内心希望青年在新时代找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投身新时代建设。

图4:图为志愿者们与罗孔辉老人合影
无悔参军梦,保家卫国彰显革命本色“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是老兵陈明权的心声。1978年,他带着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涯,因为优秀的个人表现顺利成为了一名侦察兵,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陈爷爷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了战争前线。

图5:图为志愿者与陈明权老人进行交谈
“满天都是红光”、“什么都听不到”、“轰了起码有两个小时”是陈爷爷对前线战场的真实描述。陈爷爷时常顶着炮火到敌人后方执行侦察任务,提供精确的坐标方位辅助炮兵的火力压制以及步兵战士的推进。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不仅要抵御敌人的明枪暗箭,也要提防热带雨林里的蛇蝎虫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陈爷爷和他的战友们依旧发挥着中国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次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图6:图为陈明权老人为志愿者们分享军旅生活
陈爷爷退伍后就回到了二郎镇,后来又辗转浙江、广东等地工作,但无论在哪里,身处什么岗位,他始终坚持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只要国家、人民需要他,他一定会坚定地站出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以功勋卓著,诠释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的磅礴景象,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石元忠爷爷便是其中一位。

图7:图为志愿者和石元忠老人进行交谈
五十年代他应召参军入伍,不久后便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打仗的时候真的很苦,天气冷,再加上后期补给跟不上,真的只能饿着肚子硬着头皮坚持作战。”石元忠爷爷对志愿者们讲道。石爷爷所在的志愿军连队多次破坏了敌人的进攻,“敌人是飞机、大炮,我们只有枪和手雷弹,可能当时真的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让我们一次次靠着击退了敌人,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图8:图为石元忠老人的勋章以及老照片
尽管作战环境艰苦,石元忠爷爷也依旧勇猛杀敌,表现英勇,屡立战功。石元忠爷爷非常自豪、高兴地拿出了一枚又一枚勋章,并向志愿者们介绍着勋章的由来,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今天那些勋章依旧闪闪发光、崭新如初。石元忠爷爷小心翼翼珍藏着这些勋章,不仅是在怀念那段难忘、荣耀的军旅生活,更是在敬畏着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图9:图为志愿者们和石元忠老人的合影
用红色文化铸魂乡村振兴。“繁花硕果”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队坚持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夯实乡村红色文化根基,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全面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撰稿:池姚、姚小雷
供图:敖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