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淄博历史悠久,自古便是文化大省,其特色琉璃技艺更是广为人知,非遗文化魅力尽显其中,颜色亮丽且丰富多样,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为了更好的体验琉璃之美,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员于1月17日参观了山东省淄博领尚琉璃馆。
琉璃制品在我国的最早发现,可追溯到西周,由此揭开了琉璃工艺悠久历史的序幕。从琉璃工艺蓬勃发展的唐代,到“药玉”之美名天下闻的宋代。至明代,“硝子玉”之称谓,更是将淄博琉璃推向艺术巅峰,淄博琉璃在见证中国古代琉璃发展历程的同时,还向世界展现着东方古国的魅力。
通过探究了解,琉璃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选取、熔炼与吹制、冷却与雕刻、上色与修饰等步骤。主要原料包括沙子、石灰、碱、铜、铁等矿物质,通过高温熔炼后,工匠们使用吹管将熔化后的琉璃吹制成各种形状,冷却定型后进行雕刻和抛光,最终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光泽。
实践队员首先参观的是琉璃工坊,在这里,实践队员亲眼见到琉璃的制作过程,炉匠师傅们冒着高温穿梭往来,从熔炉烈焰中取出琉璃溶液,使用简单甚至原始的工具,通过吹、拉、滚、撵、剪、缠、揉、压等技法,在800-900℃琉璃的可塑温度范围内将琉璃溶液制作成多姿多彩的形态。在工匠们的手中诞生了一个个精美夺目的琉璃工艺品,炉匠师傅们既是制作工人,又是艺术大师,是美的创造者。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也有幸亲自参与琉璃制作,虽然技术不如老师傅们精湛娴熟,但也从中了解到琉璃制作的不易,对琉璃其独特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件琉璃制品都是师傅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凝聚。
随后实践队员便进入展览馆近一步欣赏琉璃制品的独特魅力,小到日常用品茶杯、茶壶,大到装饰品花瓶、食物仿品,斑斓透光的色彩,精巧细致的工艺,生动有趣的造型,无一不彰显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生活中的运用。
淄博琉璃不仅仅是精美的制品,更蕴含着非遗文化的意趣与内涵,在如今创新与传承的浪潮中,琉璃技术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
通过这次亲身实践,实践队员对于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非遗文化并非冰冷的历史遗留物,而是鲜活的文化传承,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它们并没有被埋尘在历史长河中,而是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但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古老技术因无人传承而落寞黯淡,新科技技术的运用也对非遗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实践队员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铭记来时路,不迷失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每一个新时代公民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民族精神传播致远的坚实依托。
总之,新时代要传承的不只是琉璃本身,还要传承巧夺天工的琉璃技艺,更要传承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实践队员深深折服于此次的琉璃实践体验,将认真投入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发亮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