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窑砖雕品底蕴,访匠人书记探传承,思青年责任启新程
——“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赴新杭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切实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于2025年7月3日奔赴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百家庙,正式启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带着对古窑砖雕的好奇、对非遗传承的关注,期待在实地走访中探寻文化根脉,为乡村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志愿者们与老师以及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合照(王梓仰 摄)
漫步古窑与博物馆,细品千年文化底蕴
清晨,“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的学子们走进广德市新杭镇百家庙,首站便踏入古窑洞遗址与皖南砖雕博物馆,在实际参观中解码历史。古老窑体沉默矗立,古窑洞曾千年炉火不熄,见证着当地制砖技艺的代代相传。多年未用的古窑洞旁长出参天古树,枝繁叶茂,根系深扎,同学们仰头望着树冠漏下的阳光。
古窑洞旁的参天古树(宋莹莹摄)
随后,一行人走进皖南砖雕博物馆。许多砖雕作品被陈列,从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到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每一块砖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徽派工匠的精妙技艺在砖石上绽放,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着砖雕艺术数百年的传承,那些雕刻的线条里藏着无数的文化。看着那些作品,仿佛能穿透时空,触到当年工匠刻刀下的力度,每一道雕刻的线条里,都藏着地域民俗、历史故事的文化密码,等着被细细解读。
皖南砖雕博物馆部分作品(王梓仰 摄)
对话匠人与书记,深探非遗振兴路径
在饱览古窑砖雕风采后,学子们采访了深耕技艺多年的黄师傅。他和我们分享了他与徽砖的故事,细细讲述了制砖与刻砖的过程,更回忆了他在传承非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谈及传承中的困难,他坦言曾遇过年轻人不愿学、传统样式跟不上时代的困境,但他并未放弃。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古老技艺在他手中“活”了下来,融入了当下的生活。
志愿者们听黄师傅分享(王梓仰 摄)
行程最后,学子们来到百家庙村委会,与张书记畅谈乡村发展。张书记介绍,村里正以古窑、砖雕为支点,探索“文化+旅游”的振兴路——既保护非遗技艺、打造研学基地,又借文化吸引力带动旅游增收,同时也坦言在资源整合、宣传推广上的挑战,期待更多力量参与其中。关于村里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具体措施,张书记介绍,村里建立了非遗文化保护档案,对黄师傅等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进行系统记录;同时,定期组织非遗展示活动,为传承人们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志愿者代表采访张书记(王梓仰 摄)
思青年肩头责任,启非遗传承之新程
此次百家庙之行,让同学们在参观中读懂文化,在采访中明晰责任,让古窑的烟火气与砖雕的细腻美,在与传承者的对话中焕发新的思考。这场寻访不仅唤醒了青年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更点燃了传承创新的实践热忱。青年当以敬畏承接文化基因,以创新实践激活古老技艺——无论是用数字技术复刻纹路,还是以现代设计赋予新生,每一次探索都是对“传承”的生动诠释。志愿者们深切的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这些精神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和精神支柱,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以积极、尊重和传承的态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深入了解与学习、践行与弘扬、创新与发展,为传承和弘扬非遗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