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广德历史脉络,佑乡村童心成长
——“栖云筑梦”志愿服务队赴新杭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笋山苍苍桐汭长,锦绣竹乡礼仪邦” ,广德这片吴越襟带之地,历史如长河奔涌,文脉似竹韵悠长。近日,安徽理工大学 “栖云筑梦”志愿服务队奔赴而来,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真心聆听童心期盼—— 走进广德市博物馆回溯千年脉络,深入新杭镇中心小学聚焦留守儿童成长,以青春笔触书写文化传承与乡村关怀的生动答卷。
寻根广德,史脉回溯
实践首站,团队踏入广德市博物馆,开启历史文化探索之旅。序厅以宏观视角勾勒广德轮廓,随后“远古觅踪”展区,石器、陶器等史前文物依次陈列,透过斑驳纹理,队员们遥想先民刀耕火种的生活图景,触摸广德历史的原始脉搏。
图为志愿者们参观文物,王梓仰 摄
步入“襟带吴越”板块,春秋战国的金戈铁马似在眼前浮现。文物展示与多媒体演绎结合,呈现广德作为战略要地,在吴越争霸、楚越相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青铜兵器、古城墙模型,让那段烽火岁月可感可知。
图为志愿者们感受历史脉络,王梓仰 摄
“东南雄郡”展区,从秦汉建制到唐宋兴盛,从明清变迁到近代发展,文物、图片、多媒体交织,铺展广德行政沿革、人文繁荣的历史长卷。讲解员生动解说,队员们或驻足凝视,或交流探讨,沉浸式领悟广德“崇文尚武、坚韧奋进”的文化基因。
图为志愿者们感受广德文化,王梓仰 摄
红迹探源,精神赓续
广德革命历程展前,团队成员驻足聆听。从大革命时期的觉醒抗争,到土地革命时期的星火燎原;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浴血坚守,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胜利曙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程的默默守护,时间轴线串起广德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史料照片里,革命先辈的坚毅面容;珍贵文物中,战斗留下的斑驳痕迹;多媒体展示间,红色故事的生动演绎,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广德人民“不怕牺牲、爱国奉献”的革命精神,更明晰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
图为志愿者们体悟革命艰辛,王梓仰 摄
校园问需,童心守护
带着对历史的思考,团队奔赴新杭镇中心小学,关注乡村教育与留守儿童群体。踏入校园,课间的欢声笑语中,队员们注意到部分孩子的腼腆与孤单,探究留守儿童成长现状的决心愈发坚定。
会议室里,校长与队员围坐交流,“青春筑梦乡村行,文化科技助振兴”横幅映照着实践温度。校长介绍,学校超半数学生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情感陪伴、学业辅导需求迫切。校方通过课后兴趣课堂、心理辅导体系、家校线上协同,努力筑牢成长保障网。
图为志愿者们与校长交流,王梓仰 摄
青春接力,振兴赋能
从博物馆里触摸历史纹理,到校园中聆听童心期盼,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队以“历史探寻 + 教育关怀”为双翼,既深挖广德历史价值、激活文化传承脉络,又聚焦乡村教育痛点、回应留守儿童诉求。后续,团队将以“广德历史进校园”为文化桥梁,把厚重历史转化为趣味课堂;以“云端陪伴”为情感纽带,让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同行。青春接力不停,文化传承不止,乡村振兴路上,这份实践答卷正以历史底蕴为墨、童心守护为笔,书写广德乡村未来的熠熠新篇,让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关怀的交融中,持续迸发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