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农牧渔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7月8日,“牧野青锋”乡村振兴实践团携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科技服务专家团队,深入柱山乡三大养殖基地开展实地调研,用科技力量破解养殖难题,以专业服务助力产业升级。
一、养猪场里的技术“破题”:科学养殖提质增效 地点:草盘村现代化养猪场
清晨8点30分,猪场负责人听闻专家团队的到达,一大早就前往场镇自驾迎接。在养殖户李老板的带领下,队员们携手专家团走进种猪舍、保育舍、育肥舍,现场勘查后,专家团发现三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1.通风降温不足,现有设备未配水帘系统,建议加装湿帘风机组合装。2.养殖密度超标,部分猪舍每栏头数超限,建议调整布局、分批次出栏。3.防疫细节疏漏,建议配备专用冷藏设备,严格执行“一猪一针头”
现场勘查完毕后,队员们给养殖户送上了学院科技服务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酵母肽实验饲料,并针对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二、水产场的生态“破解”:科技颠覆传统养殖认知 地点:鹤翔渔村水产养殖场
上午10点,实践团携手专家团走进鹤翔渔村,养殖户李老板热情的邀请队员们前往鱼塘体验鱼料抛洒,队员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谁知水产养殖场里竟藏着黑科技,当队员们满心期待投喂鱼群时,只见饲养员在手机小程序上轻轻一点,投食机立马工作,鱼料精准抛洒至鱼塘,队员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颠覆传统认知!这不正是课堂上老师讲到的现代化养殖吗?一队员说到:“课堂上知识生动呈现,原本抽象的概念,今天在这里看得明明白白。今天太有收获了,本次活动意义非凡!”
三、养鸡场的助农“路径”:产业链带动乡村增收 地点:葵花村养鸡场
下午15点,实践团赴葵花村养鸡场开展技术指导。据养殖户骆师傅介绍,目前养鸡场存栏肉鸡1000余羽,所养殖的陕西黑鸡兼具肉用与蛋用价值,40天左右即可分批出售,有效提升经济收益。走访发现,养鸡场现已配备现代化鸡舍,构建起“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蛋鸡养殖,已初见成效。在疫病防控上,养鸡场采取“分区隔离+定期消杀+疫苗免疫”的综合措施。骆师傅表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鸡粪处理难题凸显,现有简易堆肥方式效率低、异味大。为此,专家团提出构建“鸡粪高温发酵制肥+生物质燃料生产”处理体系,并建议优化鸡舍通风系统,推动产业发展与环保双赢。
从猪圈的湿帘风机吹送科学养殖的清风,到鱼塘的智能投食机勾勒智慧农业的轮廓,再到鸡舍的粪便处理系统编织循环经济的网络,实践团与专家团用一天的足迹,在柱山乡的养殖版图上标注出科技赋能的坐标。这不仅是一次高校智力与乡村产业的精准对接,更是青年学子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转化为行动的生动诠释,在这里,青年们读懂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密码:唯有让专业知识与乡土需求同频共振,让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出兼具科技温度与民生厚度的时代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增添一抹青春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