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守正创新传文脉 匠心接力续新篇 —— 人文艺术学院实践团访谈鸡血石雕传承大师

时间:2025-07-08     阅读:
2025 年 7 月 7 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赴杭州市临安区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昌化鸡血石博物馆,在沉浸式参观中探寻鸡血石雕的千年文脉,并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钱高潮、省级传承人钱友杰及资深匠人潘汉斌展开深度访谈,解码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
展厅中的开采史
上午九时,实践团成员在钱友杰的带领下开启博物馆之旅。步入展厅,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鞘残件吸引众人目光,其表面的饕餮纹与云纹以浅刻技法呈现,印证了他口中 "古人已懂借石传艺" 的历史。"2008 年鸡血石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核心技艺就是依血色布局雕刻。" 而昌化石的开采史更是一部技术演进史,分铜采和掘采两大系列:“春秋战国用青铜工具铜采,沿矿脉浅层开采,留下了这些剑鞘残件;后来发展为掘采,明清时技术已能精准定位矿脉,既提效又减少石材破坏。” 钱友杰大师轻抚展柜,为实践团成员详解两大开采系列的演变脉。

在印章展区,钱友杰详解鸡血石的价值体现:"一枚 2×7 公分的 ' 大红毛 ' 印章(含血量 70% 以上)市值可达 200-300 万,所以我们拿到石料先判断能否切章,不能切章才雕琢成工艺品。" 展柜中,从清代帝王宝玺复刻件到现代文创书签,直观展现了从 "身份象征" 到 "生活美学" 的功能演变。
三代匠人共话传承之道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三位匠人围绕传承展开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钱高潮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与鸡血石的渊源:"生于产地,16 岁就被这抹红吸引。" 他坦言,目前 200 多位弟子虽文化程度尚可,但实际操作仍需打磨。谈及资源困境,他痛心于 90 年代无序开采导致的 50 多个矿洞乱象:"炸药毁了多少好料?现在我们要把每块石料都雕出历史感。" 他以《钱王功绩图》为例,强调 "查史料半年,雕刻兼顾史实与美感" 的创作理念。

深耕俏色巧雕的钱友杰,则分享了创新实践:"先传承再创新,我们一年做 1-2 件传统作品参展,更多精力放在跨界 —— 和张裕葡萄酒、水井坊联名,用石雕模型烧制水晶摆件;2021 年开发 NFT 数字藏品,让年轻人通过数字世界认识鸡血石。" 他在高校设立工作室,每届培养 10 名学徒,还带领学生参与编写《手工艺雕刻规范》等国家级标准,将课堂延伸到非遗传承一线。
从业近四十年的潘汉斌坚持传统技艺,同时鼓励创新:"肖像印可以融入新元素,但耐心是根基。" 他建议年轻人 "先了解再投入",认为只有真正热爱,才能熬过 "磨石如磨性子" 的枯燥阶段。
校企携手共护非遗火种
访谈中,三方就高校助力传承达成共识。钱高潮提议 "把作品送进高校展出",钱友杰则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潘汉斌希望高校开设基础课程培养兴趣。实践团成员吴莹莹表示:"将通过校园展览、课程合作等方式,让更多同学感受鸡血石雕的魅力。"
此次实践活动,让师生们既见证了 "血地共生" 的自然奇迹,更触摸到匠人们 "守正创新" 的坚守。从博物馆的千年展品到匠人的手掌温度,鸡血石雕的传承故事,正在新一代年轻人心中埋下火种。


 
作者:吴莹莹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鸡血石上化传承 代际接力守匠心赴临安暑期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