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耕培启润”志愿服务团走进重庆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科普系列活动。活动以“生态润心+科普启智”为核心,既为留守儿童打开了认知生物世界的窗口,也让志愿服务团成员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素养。
活动伊始,靳雯婷同学进行了鸟类知识分享,介绍了鸟类和鸟巢的各种分类,并带领大家认识了生活中的常见鸟类,此外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她带领小朋友们进行鸟类卡片涂色,激发孩子们对鸟类色彩与形态的兴趣;并组织室外观鸟,实地观察鸟类行为,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自然魅力。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了青少年对鸟类的认识与保护意识。

图 1服务团成员带领小朋友观鸟
随后,陈志奕同学以当地特色农产品贡米为纽带,从稻谷起源娓娓道来,串联起传统水稻的发展脉络。她着重讲述了袁隆平院士的攻关事迹,从他在田间地头不懈探索,到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唤起孩子们对粮食安全的珍视;并紧扣何家岩村水稻特色,解读种植科学,让生态之美与科普之光交融,让孩子们在感知乡土作物中,读懂科技赋能农业的深远意义。

图 2主讲人陈志奕科普粮食安全
接着,胡娇同学开展的生态瓶制作科普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她以乡村儿童熟悉的自然环境为依托,阐释生态瓶的科学内涵,点明其与田野生态的紧密联系,让孩子们领悟“万物相依”的生态哲理;接着,她细致讲解了生态瓶的制作步骤与养护要点。随后,服务团成员一对一指导孩子们制作生态瓶,现场学习热情高涨,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图 3生态瓶制作成果展示
活动最后,赵曼同学为儿童们生动地讲解了蝴蝶的种类、生活史,并详细演示了蝴蝶标本的制作步骤与技巧。随后,在服务团成员们的一对一指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取出蝶类标本、用温开水浸泡软化、小心翼翼地整姿固定……指尖翻飞间,一个个形态完整、姿态灵动的蝴蝶标本逐渐成型。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蝴蝶的种类、结构等相关知识,更在动手过程中锻炼了观察力与创造力,悄然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图 4服务团成员与小朋友协作蝴蝶标本
本次生态科普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具有的学科优势,既搭建起与乡村儿童交流互动的桥梁,又深化了服务团成员们的生物专业认知。这种“生态润心+科普启智”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更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科学活力,为培养未来的乡村发展力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