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163团边境警务站:兵二代班长的界碑日记与小白杨下的青春誓言
2025年7月9号,为传承卫国戍边精神,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边疆情·卫国志宣讲团”走进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小白杨哨所、魏德永戍边事迹展馆等红色地标,开展实践活动,在与老兵交流、探寻戍边印记中,厚植家国情怀,当师生走下车时,来到了边境执勤点这里是他们探寻卫国戍边精神的首站,正等待着年轻学子解码二代戍边人的信仰密码。
一、聆听老兵故事,感悟坚守力量
宣讲团首站来到边境执勤点,慰问戍边老兵。交流室里,163团六排民兵班长周俊身着朴素军装,缓缓讲述戍边岁月:在艰苦环境中巡逻防控,以对祖国的赤诚守护边境安宁 。成员们围坐聆听,不时记录,讲述了自己戍边的经历,周俊说:“小时候,就听父母讲戍边的故事,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国家守好边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守护这片土地的坚定信念。周俊在采访聊天中不断提到“平凡”与“习惯”两个词。“没有什么伟大的,我们都习惯了,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检查边防设施、执行巡逻任务、数年坚守在边防线上日复一日的工作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尽心尽责就行了,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始终认为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小事,是一份最平凡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份平凡中的伟大,铸就了边疆的稳定。也让我们知道了戍边的艰辛,班长是兵二代,现在已经有兵三代了,“我们这里就有一位兵三代的小姑娘,她父母、她爷爷奶奶他们都在这戍边。”这也正是新时代边疆战士的缩影,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家人扎根边疆深深的触动了我们宣讲团同学的内心,感觉他们都非常了不起,班长口中的平常也许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为此我们送上我们最高的敬意。
图为聆听班长简述戍边生活
二、宣讲团探访孙龙珍陈列馆:从钢枪针线间读懂戍边青春与坚守
下午3点,“边疆情·卫国志”宣讲团的团队成员踩着滚烫的戈壁石,开始向第二站出发,当宣讲团成员站在“小白杨哨所”石碑旁,凝视哨所建筑与周边边防设施,深刻理解《小白杨》歌曲背后戍边战士的思乡与坚守。而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内,珍贵史料、实物再现先辈屯垦戍边壮举,成员们在孙龙珍先烈事迹前驻足,被她为捍卫国土英勇牺牲的精神震撼。 暮色漫过巴尔鲁克山时,女民兵们在小白杨下唱响《小白杨》。让我们宣讲团的同学们突然明白了:钢枪守护国土,针线缝补山河,都是永不褪色的戍边情怀。”
图为来到小白杨哨所
三、走进魏德友戍边事迹展馆:宣讲团触摸信仰的温度接下来我们的宣讲团走进魏德友前辈戍边事迹展览馆开展了学习活动,在一件件实物与影像中探寻戍边英雄魏德友的坚守故事。
展馆内,泛黄的巡边记录本、磨损的羊皮大衣、布满划痕的望远镜,无声诉说着边境线上的岁月。1964年起,魏德友与妻子扎根萨尔布拉克草原,以放牧为掩护,顶风雪、战严寒,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展厅播放的纪实影像中,他在暴风雪里跋涉巡查、深夜发现可疑踪迹时的机警神态,让宣讲团成员直观感受到边境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标语前,成员们驻足良久。讲解员讲述魏德友成功劝返非法越境人员、在极端天气中坚持巡逻的事迹,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位“移动界碑”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
参观结束后,宣讲团成员们感慨道:“每一件展品都是鲜活的教材,魏德友老党员用六十余年诠释了什么是‘为国守边’的信仰。我们要把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宣讲素材,传递给更多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为宣讲团下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积累了生动素材。
图为讲解员为宣讲团成员简述前辈戍边经历
四、总结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胡杨学子“边疆情·卫国志”宣讲团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3团边境警务站和小白杨哨所以及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提出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相结合”的口号,通过这次的活动也使我们宣讲团的各位成员懂得了在这里,每个平凡的脚印都丈量着国土的尊严,每个普通的黎明都续写着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励着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努力的做更好的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稿|李永赫
摄影|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