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以精神之炬照青春之路: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星火宣讲团邀请静宁少年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研学

时间:2025-07-10     阅读: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传承之路。7月7日,宣讲团邀请静宁县城关小学五年级50名师生走进校园,通过“沉浸式”研学活动,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种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校史寻根:百年传承中的精神印记

          上午9时,研学首站走进兰州理工大学校史馆。宣讲团成员雷乾梅结合"三线建设时期支援核工业设备研发"老照片,讲述学校从1919年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到工科强校的发展历程,提及许多校友曾参与核工业关键设备制造,为"两弹一星"事业贡献力量。五年级学生李雨桐指着一张1960年代校友参与铀浓缩设备调试的黑白照片问:“他们当时条件那么苦,为什么还坚持?”“因为他们心里装着祖国!”宣讲团成员王博的回答引发孩子们的深思。随后师生来到图书馆“红色文献专区”,通过投影观看《中国核工业70年》纪录片片段,让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带队老师张晓明感慨,相比课本,亲眼所见的真实史料对孩子们的心灵冲击更为深刻。
 


图为孩子们在图书馆观看“两弹一星”科学家手稿复刻件。

科技探源:智能制造实验室里的“强国印记”

          在机电学院智能制造实验室,研究生学长陈阳带孩子们站在银色自动化流水线前,逐一讲解环节:第一步精密制造,机械臂按程序将金属原料加工成毫米级精度零件;第二步智能检查,视觉识别系统扫描零件,能检测出 0.1 毫米划痕;第三步激光打标,给零件刻上唯一编号;最后智能包装,机器人分类装箱,全程无需人工。孩子们看得入神时,刘星辰提出“流水线能否用于军事”,陈阳点头称“两弹一星”研发时很多关键零件靠类似精密制造技术生产,如核燃料元件加工、导弹零部件装配,现在核工业、航天事业也用更先进智能流水线保障装备质量。
 
图为孩子们在智能制造实验室观察自动化流水线运行。

薪火相传:沉浸式宣讲点燃精神火炬

          下午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会是此次研学核心环节。宣讲团以“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为主线,用纪录片、科学家故事、领导人金句串起70年奋斗史,从毛泽东决策发展原子能事业,到邓小平指出“没有原子弹就没有国际地位”,从江泽民强调“核科技是国家实力标志”,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核工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这让孩子们心潮澎湃。当提到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我国核工业遇“卡脖子”危机,科学家们决心自己干;讲到郭永怀牺牲前保护绝密文件事迹时,不少孩子眼眶泛红;听到我国核潜艇研发用时短于美国,教室掌声热烈。学生陈一诺举手提问:“我们现在好好学数学、科学,是不是也能像邓稼先爷爷一样报效祖国?”“当然,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的精神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智慧,更在于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这样的回答让孩子们陷入了深思。
  图为孩子们聆听宣讲员讲解“两弹一星”精神

童心向党:趣味活动中的理想萌芽

          宣讲结束后,宣讲团成员邓吉瑞手持白色无人机为孩子们上无人机知识小课堂,他将无人机飞行需平衡空气动力类比“两弹一星”研发计算气流对导弹的影响,把其摄像头能拍高清画面比作科学家用精密仪器记录核爆数据。五年级(2)班的王雨桐第一个举手体验,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成功操控无人机飞行,她感慨操作无人机要手稳心细,和科学家调试设备一样。随后,孩子们分组轮流体验,会议室里回荡着“往左!再高点!来这边!”的欢呼声。
 
图为孩子们体验航模无人机
在操场上,宣讲团成员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展“两弹一星”主题游戏,孩子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科学家蹲”游戏里,孩子们扮演通过元勋记住他们的贡献。学生赵雨欣称游戏让她记住了郭永怀的故事;在跳绳游戏中,孩子们真正明白了“马兰花开二十一”的含义;此外,宣讲团设置“梦想信箱”,孩子们写下对未来的期待,如当无人机工程师、设计智能流水线等。
 

图为宣讲团成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青少年是精神传承的希望。”宣讲团指导老师卢炳琪表示,此次研学是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也是“高校+中小学”宣讲体系的延伸,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科学家故事进校园”活动,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邓吉瑞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