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红城寻根忆初心,非遗传承焕新彩——“银龄护心,童心共护”三下乡实践队广元旺苍之行

时间:2025-07-10     阅读:
2025年7月10日,“银龄护心,童心共护”赴广元三下乡实践队深入广元市旺苍县,开展“古戏新承,非遗共传”与“红城寻根,赤心颂党”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在这片融合非遗古韵与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沉浸式感悟文化传承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深远,以青春之力为地方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一、古戏新承,解码端公戏的千年文脉
当日上午10时,实践队抵达旺苍县端公戏非遗传习所。刚入庭院,陈列架上数十件色彩浓烈的木质面具便吸引了众人目光:红脸面具眉峰高耸,额间镶铜片,透着凛然威仪;白脸面具嘴角微扬,眼角带笑,暗藏诙谐意趣。绣工精巧的戏服悬于架上,青蓝底色上绣着缠枝莲纹,针脚细密处可见岁月打磨的光泽。
端公戏第十一代传人何美绪以“传承者”的视角开启文化讲堂。他结合家族数代人的坚守历程,系统阐释端公戏的发展脉络:其源起于先秦巫傩文化,在巴蜀民俗浸润中逐渐演化,形成“祭戏相融”的独特形态。他特别强调,“孝善敬”是端公戏的精神根基“精险绝”则是端公戏的艺术特质。
图为端公戏传承人何美绪为同学们讲解端公戏
图 姚
 
“戏本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何美绪向同学们展示了手工整理誊写的线装戏本,泛黄的宣纸上,毛笔小楷工整记录着唱词与身段注解,字里行间可见数十年传承的坚守。
互动环节中,队员们尝试佩戴面具,感受木质纹理的温润与雕刻凹凸的质感;学唱经典唱段,那带着川北方言的曲调时而高亢如秦岭号子,时而婉转似嘉陵流水,让众人真切体会到“戏以载道”的深意。
图为端公戏传承人何美绪向同学们展示手工整理誊写的戏本
图 姚
 
互动环节中,队员们尝试佩戴面具,感受木质纹理的温润与雕刻凹凸的质感;学唱经典唱段,那带着川北方言的曲调时而高亢如秦岭号子,时而婉转似嘉陵流水,让众人真切体会到“戏以载道”的深意。
图为三下乡队员试戴端公戏面具与其传承人何美绪老师合照
图 姚

二、红城寻根,追溯革命岁月的精神密码
下午2时,实践队走进旺苍红军城景区。在景区门口前,全体队员列队肃立,带队老师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歌声穿越时空,与景区内“红军大院”“政治部旧址”等老建筑形成跨越时代的呼应。
图为川北医学院“银龄护心,童心共护”三下乡队伍带队老师带领队员们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图 颜湘
带队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展厅:1933年红军用过的马灯,玻璃罩上仍留着弹痕;战地医生的牛皮药箱,内层残留着草药的褐色印记;战士们集体书写的《战斗誓言》,泛黄的麻纸上,朱砂手印与钢笔字迹交织,写到“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木门会议”复原场景中,八仙桌、长板凳按历史原样摆放,墙上悬挂的军事地图标注着红色箭头,完整还原了当年会议的场景布局。
图为川北医学院“银龄护心,童心共护”三下乡队伍带队老师为大家讲解相关历史背景
图 颜湘元
“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队员们驻足于一组战地书信前,泛黄的信纸上,红军战士用铅笔写道:“家中勿念,待革命成功,我必归乡耕田”,朴实的文字让在场者深切感受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非遗体验与红色研学的结合,让队员们既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体悟到革命精神的厚度。大家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当好文化传承的“宣传员”,让端公戏的古韵与红军城的红色故事在新时代广为人知。活动结束时,全体成员在红军城牌坊前合影,青春的笑脸与红色旧址相映,定格成传承路上的生动剪影。
图为川北医学院“银龄护心,童心共护”三下乡队伍于红军城牌坊前合照
图 颜湘元
 
文字 邓蕊超
拍摄 颜湘元
一审 周俊杰
二审 马文博
三审 程亚运
 

 
作者:邓蕊超     来源:川北医学院“银龄护心,童心共护”三下乡队伍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