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怀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热忱,在肖浏骏副教授、杨宸宇老师带队指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深度解码乡村振兴“向阳密码”,让青春力量在田野沃土中扎根生长。
生态宣讲润民心,绿色理念入乡间
向阳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员们手持生态环保主题海报,从节水护水、垃圾分类到清洁能源利用,展开系统科普。讲解节水知识时,“洗菜水浇花、洗衣水拖地”的生活场景化示例,让“一水多用”理念通俗可感;阐释垃圾分类,围绕“两次四分法”清晰区分厨余、可回收、有害与其他垃圾类别。一系列讲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大理念,转化为村民日常可践行的行动指引。


图为宣讲现场照片 肖佳慧 供图
宣讲尾声,实践团向老人发放自主设计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并联合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发实用物资。拿到手册的村民李奶奶感慨:“以前不懂咋分类,现在看这册子,扔垃圾心里有底了。” 这场绿色宣讲,如种子播撒进老人心间,为乡村生态意识提升筑牢根基。
村民调研显成效,生态经济共发展
生态宣讲余韵未消,实践团跟着村委会工作人员走访村民,调研向阳村生态建设成果。村民们纷纷表示,环境变好是村内常提的话题。“以前垃圾随手扔,夏天臭味熏天;现在有了专门投放点,村子干净得像新的!”调研行至最后一户,老人正用餐,仍热情接待实践团,切甜瓜相赠的细节,让夏日调研多了份暖心烟火气,也映照出村民对实践团的认可与支持。

图为村民分享西瓜图片 肖佳慧 供图
稻虾轮作探新路,科技赋能助农兴
午后,实践团来到稻虾轮作示范基地,成员们围绕生态循环、成本控制、科技赋能等问题,与负责人深入交流“水稻—小龙虾”轮作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优势是生态循环:水稻为小龙虾提供遮阴栖息环境,小龙虾通过摄食害虫、排泄粪便为水稻“除害施肥”,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闭环。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小龙虾而非其他水产”,农户算起成本账:小龙虾饲料成本低、市场需求旺,相较鱼类养殖更具经济效益,精准锚定产业选择的市场逻辑。

图为负责人讲解稻虾轮作模式 肖佳慧 供图
协同治理筑根基,治理解码助振兴
在向阳村村主任邓杰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村里的治理创新。土地流转顺利推进,靠的是村委会牵头、合作社运作;环境持续改善,离不开村民、志愿者和干部的共同努力,这与“三三三”工作法、“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相契合。村里还引入农产品加工厂,对稻米深加工,从脱壳到生产精包装有机大米,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图为向阳村村主任邓杰带大家参观向阳村的水稻加工厂 肖佳慧 供图
从生态理念宣讲的知识传递,到民生调研的需求洞察,再到产业考察的技术交流,实践团以青春之智赋能乡村。南京农业大学“禾光同行”实践团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为笔、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中描绘更多“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场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田野结出更丰硕果实。

图为实践团同指导老师杨宸宇和向阳村村主任邓杰在水稻加工厂内合照 肖佳慧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