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扬的钢琴声中拉开了新的序幕。一曲轻快灵动的《牧童短笛》率先流淌而出,黑白琴键间跃动的音符,仿佛带着孩子们走进了青草茵茵的田野,感受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惬意;紧接着,舒缓深情的《乡间的小路》旋律响起,熟悉的曲调让大家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晃,在音乐的浸润中放松下来,也为接下来的思辨环节铺垫了一份宁静而专注的氛围。

音乐鉴赏结束后,“方言谚语逆向工程”环节登场。老师先引导大家收集那些口耳相传的乡土谚语,像“懒人屎尿多”“霜后暖,雪后寒”之类,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从长辈那里听来的句子,课堂瞬间成了充满乡土味的“谚语宝库”。随后,“翻新”环节正式开始:先一起拆解每条谚语的原意,比如“懒人屎尿多”,原本是讽刺人懒惰找借口,大家却顺着现代视角发散思考——“说不定懒人是在琢磨更省力的办法呢?就像发明家总想着简化步骤,用巧劲代替蛮干呀”。一句句古老的谚语,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生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意味,既保留了乡土智慧的根,又长出了创新思考的芽。

最后是“乡村议题大家谈”。这次的议题聚焦“传统手艺如何传承”,老师先带着大家学习区分“事实”与“观点”——比如“村里会竹编的老人越来越少了”是事实,“年轻人不愿意学是因为赚不到钱”则是观点。明确了方法后,孩子们纷纷打开话匣子:有人说“可以让手艺人去学校教我们,就像上音乐课一样”,有人提出“把编好的小篮子做成钥匙扣,年轻人可能会喜欢”,还有人想到“拍短视频告诉大家竹编有多厉害”。你一言我一语中,既有对乡村现状的观察,也有充满孩子气却真诚的解决方案,每个人都在认真思考着如何让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手艺,重新在生活里发光。
从钢琴声里的乡村意境,到谚语翻新中的古今对话,再到乡村议题里的现实思考,午后的课堂就像一场温柔的思辨之旅,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滋养中,学会用多元视角看待传统与生活,让思考的种子在心里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