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深度对话姓氏协会,助力传承姓氏文化

时间:2025-07-12     阅读:

  2025年7月3日,东南大学“根溯蓼都”社会实践团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固始杨氏文化研究会成员,深入探讨当地姓氏文化的传承脉络与精神内涵,为后续姓氏文化的调研与传播筑牢了认知根基,为助力姓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此次采访,实践团联系到了固始杨氏协会的成员杨光明。

  走进固始杨氏文化研究会会议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柜中整齐排列的史料卷宗,泛黄的纸张间记录着这个民间文化团体十六年来的发展轨迹。据杨先生介绍,2009年,一群心系家族文化的杨氏宗亲开始筹备成立组织,2012年1月,固始杨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第一届会长由杨爱明担任,团队包含30多位副会长、50多位常务理事及120多位理事。成立之初,研究会便确立了两大核心任务:修撰《固始杨氏通谱》与修建固始杨氏宗祠。

  “修谱建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杨光明先生指着一份2013年的工作纪要解释,“走出去就是联系各地杨氏的企业家获取经济上支持,请进来就是邀请世界各地的杨姓宗亲返乡寻根、共商其事。”他还提到,2018年研究会换届后,领导班子调整为企业家组成,虽成员精力有限,但两项核心任务始终被列为工作重点。

  图为杨光明介绍杨氏协会。曾佳豪 供图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看到了十六年来的诸多成果印记。2009年10月,研究会代表参与了世界杨氏联谊会在陕西潼关修建杨震公祠的筹备工作,该祠2011年建成后被陕西省纪委命名为“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成为传承“四知”廉洁精神的重要载体。此外,研究会连续六七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每年七八月份统计高考考入985、211院校的杨姓学子并发放奖励,同时为贫困杨姓学子提供补助;春节期间还开展慰问活动,向困难家庭赠送米面粮油及补贴,用实际行动延续家族温情。

  “为响应信阳杨氏文化协会修撰《信阳市杨氏族志》的倡议,我们正全力推进《固始杨氏族志》的编纂工作。”杨光明向实践团展示了志书的样稿,其内容涵盖三大部分:《固始杨氏通谱》系统梳理家族世系;《杨氏精英人物传》收录从古至今固始杨姓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代表,目前已收录300余人;《固始杨氏文化卷》则涵盖杨姓文人作品、祠堂庙宇沿革等内容。

  图为杨光明向实践团介绍《固始杨氏族志》编纂进展。曾佳豪 供图

  翻开样稿,全国鲜有的杨氏图腾图案古朴生动,孙中山“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团结”与毛泽东“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论述手迹影印件尤为醒目。其中,世系图清晰标注着从公元前1013年杨国第一代君主杨杼至今的118代传承脉络,东汉时期九代失考的部分旁,还附有研究会成员的考证批注。

  谈及对青年一代的期许,研究会副会长杨光明的话语朴实而恳切:“年轻人不论走了多远,哪怕到了国外,也要记得自己是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出来的,不能忘了根,忘了本。”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

  此次采访,实践团不仅看到了一部家族文化的传承史,更感受到根亲文化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意义。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挖掘固始地区的姓氏故事,让更多藏于乡野的文化根脉被看见、被传承,以笔墨为桥连结过去与未来。

  (通讯员 曾佳豪)

作者:东南大学根溯寥都社会实践团     来源:采访内容记录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