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实践|青春守护丝路黄河 创新传承千年文明
时间:2025-07-14 阅读:
一、前期筹备筑牢文化传播基础
活动前筹备细致周密。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实践队提前与应天门景区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并获得支持。文创专业队员利用专业所长,精心设计并制作了系列主题海报,内容涵盖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重要节点、贸易物品,以及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洛阳的深厚渊源等。图文并茂,力求深入浅出。此外,团队还准备了投影设备,循环播放关于实践队前期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开展的丝路、黄河主题的实地调研、文献梳理等丰硕成果的短视频,以便观众更为生动地了解相关知识。
二、线上线下联动,创意点燃热情
活动于八点三十分应天门广场灯光秀结束后正式开始。实践队员们分工协作、迅速投入。一组队员利用投影设备,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出口处播放精心制作的调研成果短片和图片集,生动呈现了丝路驼铃的悠远、黄河奔流的壮阔以及当代保护实践,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部分队员对往来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参与游客来自北京、天津、重庆、甘肃、陕西、浙江、新疆等地,涵盖祖国大江南北,年龄层则自6岁至70岁以上,覆盖面极广。其余队员手持宣传资料,结合自身历史、考古、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热情洋溢地对游客进行“小范围”“一对一”的知识讲解。
活动过程中,实践队不仅讲述历史的辉煌,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考古与文物保护不拘泥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是成为公众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千年丝路与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文创赋能:让文化传承“看得见摸得着”
活动的压轴环节“丝路黄河知识有奖问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围绕“东汉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与哪位著名人物密切相关?”等问题,现场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踊跃参与抢答。获奖者收到的并非普通纪念品,而是团队自主研发的“瓦当纹样火漆印”。实践队以洛阳地区出土汉代文字及花朵纹瓦当为灵感设计的文创礼品,包括精美的火漆印章及背景说明卡片,详细介绍了文物原型的出土地点及纹样蕴含的意义。这些融入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以更亲切的姿态走进日常生活,小小的奖励承载着厚厚的文化,成为连接古今、传递知识的独特载体,让传统文化以可触摸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游客们普遍反馈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令人印象深刻。
活动于当晚10时落幕。站在象征盛唐气象的应天门遗址前,亲身参与这场文化传播的实践队员们感触尤为深刻。他们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任务,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洗礼与深刻的责任体悟。从物料筹备到现场讲解的每一个环节虽然繁杂,但在看到游客因理解而露出的笑容时的欣慰,听到孩子们抢答时清脆童声时的喜悦,以及线上互动获得积极反馈时的鼓舞,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我们对脚下这片古老土地的热爱和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敬仰。”亲手制作的瓦当印章火漆印,“长乐未央”“五五大吉”等吉祥字符,虽是小物,却寄托着青年学子用创意活化传统文化、让千年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真诚尝试。
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此次暑期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它蕴藏在每一次真诚的讲述、每一次用心的互动、每一次创新的尝试之中。近水知鱼性,进山知鸟音,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知识诠释文明深度,用热情传播文化温度,努力成为丝路黄河故事的生动讲述者、文化遗产的坚定守护者,为赓续中华民族的根脉、守护母亲河的健康安澜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作者:丝路黄河守护暑期实践队 来源:丝路黄河守护暑期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