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童心绘梦、艺彩纷呈”乡村支教团到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中心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该团队通过美术、音乐等课程把专业的艺术教育带到乡村学校,为乡村儿童提供了解学习艺术的平台,帮助乡村儿童开阔艺术眼界,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
艺术课堂:音绘交织,艺梦同筑
步入小浪底镇中心小学的课堂,艺术的种子正悄然破土,绽放出斑斓的色彩。支教团成员们充分发挥自身艺术专长,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元、寓教于乐的艺术课程。
在音乐课堂里,流淌着爱与美的旋律。支教团成员们精心挑选了《虫儿飞》、《萱草花》、《声声慢》、《外婆的澎湖湾》这四首风格迥异、易于传唱的歌曲,开启孩子们感受音乐魅力的大门,课堂上,稚嫩的童声在教室里回响,看着孩子们从羞涩不敢开口,到自信地放声歌唱,成员们倍感欣慰。
支教团成员在教授小学生唱歌。蔡锦源 供图
美术课堂则是一片色彩与想象的海洋。孩子们手握画笔,在支教团队的引导下描绘脸谱、创作简笔画,创新性地运用粘土制作麦田主题画作。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粘土在指尖变换形状,映衬着一张张专注的小脸,艺术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小学生们在进行绘画创作。蔡锦源 供图
心愿漂流:童梦启航,连接未来
一场特别策划的“书写愿望漂流瓶”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倾诉梦想、展望未来的平台。在支教团成员的鼓励下,孩子们郑重地在彩色纸条上写下心中纯真的希冀,每一个稚嫩的笔迹,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童真梦想,小小的瓶子里,盛满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语言筑桥:字正腔圆,联通世界
支教团深知,在信息时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孩子汲取知识、接触前沿信息、融入更广阔社会的重要工具。小浪底镇中心小学的课堂,正是推广普通话的珍贵沃土。他们将普通话教学巧妙融入日常互动之中,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帮助孩子们克服方言习惯,讲好普通话。
安全护航:生命至上,守望假期
暑假期间,安全教育必不可少。支教团特别策划并开展了系列安全教育课堂,聚焦乡村儿童假期常见风险点,涵盖防溺水、防火、安全用电、人身安全防护以及交通安全等关键领域。通过情景模拟、知识竞答等互动形式,引导孩子们识别危险、掌握基本的自救与应急避险技能。例如,在防溺水课程中,模拟落水场景,示范科学救援方法,教导孩子们如何正确呼救、利用身边物品(如空水瓶、长树枝)进行自救或互救,强调“见义智为”而非盲目施救。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安全防护意识。
支教团同学在给小学生们强调安全问题。蔡锦源 供图
青春赋能:振兴乡村,教育先行
此次支教活动,是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子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的生动实践。他们以艺术之美启迪心灵,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潜能;以语言之力破除沟通藩篱,为孩子们架起通往广阔未来的桥梁;以切实的行动彰显着对乡村教育事业深切的关注与厚重的责任担当。
支教时光虽短,但艺术的启迪、语言的桥梁、安全的护航,已在小浪底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化作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激励他们勇敢追梦。而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子们,也在耕耘这片希望田野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更加坚定了以青春之我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念。
支教团成员与学校老师及小学生们的合影。蔡锦源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