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中心小学,一池碧水映着蓝天,孩子们戴着泳镜、踏着水花,在南京工程学院志愿者们的陪伴与鼓励下练习着蛙泳动作。这不仅是一节别开生面的游泳课,更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课。
南京工程学院彩虹研行志愿团队在红色土地上,围绕防溺水主题,以系统、规范的教学流程与全流程安全保障,帮助乡村儿童在一次次憋气与漂浮中,学会与水相处,掌握守护自己的能力。
志愿守护到位,全流程保障安全
每一堂游泳课背后,是一次细致入微的安全准备。志愿者每天课前提早抵达泳池,分组完成泳池清洁、场地巡视与器材消毒工作。地面防滑垫是否铺设整齐、水质是否达标、水温是否适中……所有教学前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一一核对,确保“无风险、不开课”。
志愿者们每天按流程开展清污、补水、漂洗与水体消毒工作。入水口边设有急救药箱与浮力装备,校警、校方安保人员也会定点值守,全力保障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份安心。
热身激活:安全第一步,从“岸上”开始
“来,先跟我一起做热身运动,活动开肩、扭腰、抬腿!”教学前,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全身热身,边跳边喊,活力十足。舒展肢体、激活肌肉,既预防了抽筋,也帮助孩子们调整状态、建立信任感。
熟悉水感:从胆怯迈向勇气
“来,拍拍水,泼一点到自己脸上,不要怕。”面对第一次接触泳池的孩子,志愿者贴身引导,从泼水、试探下水,到蹲坐拍水、练习憋气,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打破对水的陌生与恐惧。孩子们从最初的胆怯回避,到愿意主动迈入水中,在一次次尝试中逐渐建立起对水域的信任感。
技能练习:从标准入水到轻盈漂浮
水中训练从标准入水动作与漂浮练习开始。志愿者先在岸边进行示范讲解——双手并拢、臂贴耳侧、身体前倾入水,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从岸到水”的过渡姿势。
孩子们一排排站在池边,双手高举,跟随指令动作整齐划一。“手要贴紧耳朵,脚尖踮起,想象你是一支要钻进水里的铅笔!”在一声声温柔而坚定的引导中,孩子们逐渐放松、配合,将一个个标准动作印在肌肉记忆中。
入水之后,志愿者带领大家开展漂浮练习。吸气、闭气、放松身体……孩子们在清澈池水中体验着“被托起”的奇妙感受,从最初的不敢放手,到尝试将身体完全交给水面。一位小朋友眼睛紧闭,轻轻漂浮在水面,像一叶安静的小舟,周围泛起细碎涟漪。
“我真的可以浮起来耶!”一位孩子兴奋地从水中起身,朝志愿者挥手,大声喊道。这样的信心瞬间,成为他人生第一次真正“与水和平共处”的起点。
陆上模拟:蛙泳动作逐步讲
帮助孩子掌握标准蛙泳动作,志愿者特设“岸上教学环节”,将完整蛙泳动作分为“收腿—外翻—蹬夹—划水—收手”五步,结合口诀讲解、动作演示与集体模仿,让学生在陆地上理解水中发力的节奏与配合方式。
操场上,小小“青蛙队”整齐列队,志愿者一对一纠正动作,笑声与专注交织,让技能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又高效。
水中实操:陪伴入水,鼓励前行
进入实操环节,教学采用志愿者陪护+分组推进模式,孩子们在专人陪同下练习完整蛙泳动作。从打腿、划臂,到配合呼吸与推进,志愿者在一旁不断鼓励与指导:“再蹬一下就能游过去了!”“试试自己松开浮板!”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小小进步,逐步点燃孩子们心中对游泳技能的渴望与信心。部分学生已能完成三至五米的独立蛙泳推进,在掌声与欢呼声中,展现出成长的骄傲与勇敢。
红色沃土育希望,生命教育润童心
于都,这片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红色热土,正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健康成长。此次“防溺水蛙泳教学”活动,不仅是阳光“童”行教育乡村夏令营的重要课程模块,更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力实践。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和温情陪伴,南京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育人初心,将安全技能转化为守护力量。他们用青春和行动,为乡村儿童筑起了一道道生命之堤。
“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在水中学会自护,在成长中懂得珍爱生命。”志愿者如是说。一池清水,不止于游泳,更是成长的课堂;一堂泳课,不止于技能,更是爱的传递。南京工程学院彩虹研行志愿队将继续探索教育服务的新路径,让更多乡村孩子在红土地上、在知识海洋中,奔涌向前,平安成长。(投稿人:南京工程学院,曹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