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綦江区文龙街道回龙湾社区开展了第二天的实践活动。当日在指导老师冯意,崔清玥的带领下,在社区里依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漆扇制作、蓝晒实验、红色文化研学、墨韵茶香实验及蔚蓝海底实验六大项目,团队十六人在多元实践中深化认知、收获成长。

图为“智启綦乡,化梦綦航”实践团成员与学生集体合影 黎桂芳 摄
一、爱国主义教育讲座:聆听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上午9时,綦江区文龙街道回龙湾社区开展“铭记屈辱史,吾辈当自强”主题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老战士陈世贵身着军装、佩戴勋章,回溯烽火岁月,讲述先烈浴血奋战事迹,强调以史为鉴传承爱国精神。活动现场,青少年专注聆听,触摸历史温度。陈老寄语:将民族精神融入成长,以知识为翼、自强为风,让青春在报国中闪光。此次活动以宣讲铭记历史,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搭台,推动抗战精神焕新,凝聚奋进力量。
图为老战士陈世贵先生正在开展宣讲爱国主义教育讲座 黎桂芳 摄
二、漆扇制作体验:指尖非遗技艺,感悟匠心传承紧接着,在实践团成员的带领下,组织社区学生开展漆扇制作实践。活动现场,孩子们围聚,手中持有绘制完成的漆扇。扇面呈现多样设计,有山水图案、文字内容等,色彩与样式丰富。孩子们参与漆扇制作流程,从图案设计到尝试相关技法,通过实践接触漆扇制作环节,完成属于自己的漆扇作品,以此开展实践活动。
图为社区小朋友们漆扇作品展示 黄焱坪 摄
三、蓝晒实验探索:阳光魔法作画,邂逅科学艺术午后的“蓝晒魔法”实验充满趣味。活动以“阳光相机”为喻,讲解了蓝晒原理:将绿色药水刷在白纸上,覆盖树叶、玩具等物品,经阳光照射后冲洗,即可留下蓝白图案。师生们发挥创意,用树叶、花瓣甚至手影创作独特作品,在实践中理解阳光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同时牢记安全规范——由实践团成员调配药水、做好防晒与卫生防护,使小朋友们在轻松氛围中感受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图为小朋友制作“蓝晒”的过程 黄焱坪 摄
四、红色文化研学:熟悉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力量“智启綦乡·化梦綦航”实践团围绕綦江红色文化开展活动。1935年红一军团曾驻扎綦江石壕镇,留下红军桥、司令部旧址等革命圣地,以及杜福生引路牺牲、司务长坚贞不屈等故事。实践团在文龙街道用通俗语言向孩子宣讲这些事迹,延伸至重庆红岩精神,还将通过绘本、情景剧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红色文化 黎桂芳 摄
五、墨韵茶香实验:探秘传统智慧,解锁化学奥秘“墨韵茶香”实验课让孩子们亲手探索科学奥秘。实践团先以简单语言讲解:茶叶里的鞣酸和三氯化铁相遇,会变成黑色的鞣酸铁,就像传统的铁胆墨水。孩子们一步步动手操作:用热水泡出茶水,溶解三氯化铁粉末,将两种液体混合,看着清澈的茶水慢慢变黑,兴奋不已。随后,滴入草酸,黑色又渐渐褪去,大家好奇地追问原因。这场实验把化学知识藏在趣味操作里,既让孩子们体验动手的快乐,又悄悄种下科学的种子,更让他们发现传统墨水背后的科学原理,成为三下乡中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实验的过程 黎桂芳 摄
六、蔚蓝海底实验:模拟海洋奇观,感受化学之美活动最后,“蔚蓝海底”实验课带小朋友体验化学模拟海底的乐趣。孩子们先配置硅酸钠溶液,注入玻璃瓶后,先加硫酸铜静置5分钟,再缓慢加入氯化钙粉末,观察蓝色沉淀形成“海水”、白色沉淀构成“礁石”的过程,感受化学反应带来的视觉变化。这场实验让小朋友在动手操作中探索科学,激发对海洋与化学的兴趣,成为三下乡里生动的科学启蒙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讲解实验 黎桂芳 摄
一天的实践让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表示,今天的红色与科学教学是助力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活动打破课堂壁垒,让乡村孩子在鲜活体验中成长;红色故事让“爱国”具象化,红军洞、烈士墓成为责任教育的实景课堂;漆扇制作、墨香体验,让文化传承走进指尖,在耐心打磨中培育乡村孩子的文化自信;蓝晒实验、海底化学模拟,让科学知识告别枯燥,以趣味形式点亮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这样的实践让乡村教育更有温度,将知识、文化与情怀融入行走体验,为乡村孩子播下热爱土地、珍视文化、渴求知识的种子,助力他们全面成长。
当日实践落幕,那些红色记忆里的赤诚、文化传承中的温度与科学探索时的灵光,已悄然融入每个人的心底,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团队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后续旅程,让“三下乡”的每一步都踩得更扎实,让乡村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让青春的足迹印在土地上,也暖在人心间。
2025年7月15日,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綦江区文龙街道回龙湾社区开展了第二天的实践活动。当日在指导老师冯意,崔清玥的带领下,在社区里依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漆扇制作、蓝晒实验、红色文化研学、墨韵茶香实验及蔚蓝海底实验六大项目,团队十六人在多元实践中深化认知、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