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血火淬炼赤子心 桑榆未晚家国情

时间:2025-07-16     阅读: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2025年7月15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团队来到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柤口城村,先后探访了两位九旬高龄的建国前老党员——朱建早和朱大余,从他们的口中了解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及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铁血铸忠魂,归乡续华章

  朱建早老人已有九十九岁高龄,近些年身体每况愈下,视力逐渐模糊,但是听力尚佳,与人交流无碍,还经常在饭桌上说起自己的军旅生活。在儿媳蒋英花的搀扶下,老人与团队成员交谈。

  1946年,年轻的朱建早就毅然参军,投身革命。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更抗美援朝战争,立下卓越战功。谈及连云港费家岭战役,老人的声音逐渐哽咽,因为全班仅老人一人存活,背负着全班人的生的寄托与未竟的使命,他更加坚定了为革命战斗的决心。儿媳蒋英花说,老人早年战斗负伤,子弹击碎了左肩胛骨,医疗时老人没打麻药强忍剧痛取出了子弹,伤疤遗留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老人放弃了留在南方工作的机会,转而回到家乡,当生产队队长,做保育员,投身家乡建设事业。儿媳提到老人性格耿直,做事干练果断,一眼就能看出军人气质。他对于子女的教育严格,因此培养了良好的家风,儿女一直谨遵老人教诲,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想着为社会做贡献。

  当团队成员捧起老人珍藏的纪念章,朱建早如数家珍:“这枚是渡江战役的,上面的图案是一艘船……”儿媳感慨,虽然日常记忆力有所衰退,但一提到部队、提到战斗,老人便思路清晰,言语间充满了自豪与怀念。

  漫漫从军路,淡泊写忠诚

  告别了朱建早老人,队员们到了同村的九十七岁的朱大余老人家中,老人同样经历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党龄超过五十年。尽管老人耳朵有些聋了,但是说话声音仍然中气十足。老人儿媳说,老人喜欢遛弯,闲不住,有时候不让他出门还会耍小脾气,像个老小孩。当问起为什么参军时,老人说自己原本是代替同乡的人入伍的,可是在后来的战争中入了党,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战士,一个党员的沉甸甸的责任与崇高的情怀。

  言及抗美援朝战争,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他清晰地记得志愿军与美军巨大的装备差距,往往要牺牲好多人才能摧毁美军的一个驻地,在坦克飞机面前过去的那一套游击战术起不到任何作用,想要赢只能靠人命去堆,战争的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五星红旗是插在万千同胞的尸体之上的。

  战争结束后,朱大余同样选择了回到家乡,老人不识字,唯一的识字契机是在打游击战的时候,但也只学习了两小时,所以在家乡也还是尽心务农。他生性淡泊名利,儿媳透露,在几次搬家中,老人大部分的功勋章都遗失了,但他从未想过找相关单位补办,也不让儿女去帮他补办,他认为“都是过去的荣誉了,不值得再麻烦人家补办“。他一生老实本分,常教导儿女要学会知足,多为国家做贡献,少向国家索取回报。这份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老党员崇高品质的生动写照。

  丰碑照前路,光影传薪火

  朱建早与朱大余,两位来自柤口城村的九旬老党员,用他们跨越世纪的传奇人生,为后世人民矗立起两座精神的丰碑。他们的故事,是烽火硝烟中的不屈脊梁,是和平岁月里的默默耕耘,他们身上的伤疤、遗失的勋章、朴实的话语,都是留给后来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次采访,是一把钥匙,向后来人重现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同时也叩问当代青年:能否有信心有能力肩负起国家复兴的大任,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古运新声”团队誓言,将精心守护记录下的光影瞬间,让两位老人深沉的责任感与炽热的家国情怀,穿越柤口城村的边界,照亮更广阔的天地,引领更多青年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唯有如此,方能在历史的接力中不负先辈如山重托,无愧于这砥砺前行的伟大时代。

作者:陈泊名     来源:“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