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长歌未央诉初心,征途永续砺新程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红远”实践团沉浸式观演《长征第一渡》

时间:2025-07-17     阅读:
“那年秋天成熟的草,在青色转黄的十月,编织成一双草鞋,将它放在掌心,走回出发的那天……”2025年7月1日,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红远”实践团在这段柔情似水又坚定如磐的歌声中走进于都县长征大剧院,欣赏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摩挲那段革命岁月的皱纹,跨越时空,与长征征途上的革命先辈们同呼吸,共命运。
演出开场,序幕上显现出一组巨型浮雕,厚重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浮雕上,红军战士身姿坚毅,目光如炬,或持枪冲锋,或手擎旗帜、凝视远方,幕布的纹理间似藏着长征的血与火。舞台一侧,小船缓缓驶来,一位老太太提着马灯,用饱经风霜却坚定如旧的嗓音,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你等过人吗?等了多久?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于都河畔,老年的英姑发出了痛彻心扉的叩问,发出了同八万六千名红军战士身后所有的母亲妻子一样的叩问……

图为演出开场序幕浮雕和老年英姑。李冰 供图
 
《长征第一渡》以“小故事”解构“大长征”,将草鞋、马灯等革命文物元素贯穿演出始终:一双双草鞋,踏出战士前行的途;一盏盏马灯,照亮英雄归家的路。演出共分为六个篇章:“于都河畔”“八万六千个告别”“九死一生的承诺”“万水千山的牵挂”“一生一世的守望”和“新时代的宣言”,以英姑、长哥、福嫂、大年小年等人物故事集合再现了夜渡于都河、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爬雪山、过草地的重大历史场景,将普通人的命运置身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家与国的情感交织下,生动展现了革命前辈坚定信念、追求理想、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红军家属心怀大局、任劳任怨、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品质以及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情……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次次牵动着观众的心,也启发了实践团成员对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的创新性思考。
图为剧中英姑编织的“草鞋山”。郭怡萱 供图
 
据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报道,《长征第一渡》耗时近三年打造,为把于都百姓烂熟于心的故事讲出新意,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肖向荣主创团队深入赣南地区多个村落采风数10次,在走访上百位红军家属过程中,挖掘收集了近300个红色故事,形成了12万字的访谈录,并从中提炼出有意象隐喻、有戏剧冲突的87个长征故事用于基础创作。经过反复打磨,六大篇章相继“出炉”,《长征第一渡》剧本终于成型。
演出呈现方面,整个舞台采用了360度机械液压装置,可灵活旋转、倾斜,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水景特效技术配合戏剧、舞蹈、武术等表现手法,以闪回的形式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征程,让观众全景式、沉浸式深度体验那段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图为“飞夺泸定桥”片段的舞台飞瀑系统。李冰 供图
 
演出落幕,实践团成员们都眼含热泪,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成员郭怡萱同学说道:“这场演出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让长征精神变得触手可及,英姑的一生等待、百姓的雪中送炭、战士的无畏奔赴,都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长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指导老师匡文琪老师也说道:“课本里的‘长征’是没有温度的文字,可在这里,是百姓送儿参军的哽咽、是红军背水一战的坚毅,每一个画面都在宣告,长征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真实的热血与牺牲。”
 
图为演员谢幕场景。郭怡萱 供图
 
时间或许会让马灯泛黄、草鞋腐坏,但冲淡不了一群仁人志士留给后人的精神血脉。正是无数于都人民对红色文化的坚守与主创团队对红色故事的深根造就了这部感天动地的长征史诗。他们用实际行动接过老一辈的“精神火炬”,将红色血脉赓续下去。正如演出结尾所说:“他们的路还没走完,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的人,正走在今天的长征路上!”实践团成员也将紧随党的领导,在自己的领域深根,运用年轻的思维和朝气蓬勃的锐气宣扬革命文化,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郭怡萱、李冰、匡文琪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