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探寻文化根脉|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赴高荡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委网站讯(记者 张玉楠 梁意航 报道|摄影 陈厚文 李翊萌)7月13日,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围绕“四大文化工程”聚焦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深入安顺市镇宁县高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入户访谈、对话非遗传承人、主题宣讲等形式,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实践队成员集体照)
探秘古寨风貌,寻找文化印记高荡村作为保存完好的布依族传统村落,素有“石头建筑博物馆”之称,享有“千年布依古寨”美誉,并荣获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在崇山峻岭之间,队员们觅迹寻踪,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挖掘高荡村的发展历史、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质元素,这些文化特质共同形成了高荡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来这里追寻、探究、发现和感悟。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高荡村)
入户走访交流,倾听发展故事 实践队分成几个小组,走进高荡村村民家中进行访谈。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们也了解到了许多古寨的发展变化。一位年长的村民说“以前想要喝水,还需要下山用扁担挑上来,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国家安了自来水,在家就能喝到干净的水”;另一位村民说到“以前的道路尽是泥泞黄土,大大阻碍了人们出行,现在路好起来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也得以改善了”“道好了,寨子也越来越好看,来这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跨越时间的长河,高荡正以全新的面貌,讲述着曾经的历史,也展望着未来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入户走访)
对话非遗传承人,感悟非遗魅力实践队拜访了蜡染工艺和铜鼓十二调的非遗传承人。伍文芬老师作为蜡染非遗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了蜡染的制作工艺、创新来源以及自己的从学经历,还带领队员们观摩蜡染作品;铜鼓十二调的传承人杨维老师,用铜鼓为实践队敲响了十二调的旋律,讲述了十二调的来历、传承现状以及创新方法。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和观摩,队员们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伍文芬老师)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杨维老师)
宣讲黔策话发展,播撒书香助梦行实践队在高荡村布依集市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附近的村民及游客来到现场。队员们向大家宣讲介绍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中“习主席参加我们‘溪山论道’读书会”一章,还解读了贵州的发展、宣传了国家资助政策以及贵大招生政策等。同时组织寨内小朋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互动集会”。小朋友们在实践队队员的指引下,用画笔在纸上绘就了一幅幅精彩画作,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一句句美好心愿。实践队向一位小朋友赠送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一书,并鼓励她好好学习,努力考上理想大学。

(图为实践队成员宣讲)

(图为实践队成员教小朋友写字)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小朋友合影)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从古寨的青石板路到染布缸里的靛蓝,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在实地调研中感悟民族文化底蕴,纷纷表示,将借助此次实践机会,在后续的调研以及日常生活中,持续关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发展,作传承中华文化的坚定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