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尚学筑梦 共“话”未来 ——兰州理工大学学子赴东乡县李坪村开展推普社会实践纪实

时间:2025-07-17     阅读:

7.17(通讯员:谢雨航   金世国)

兰州理工大学学子赴李坪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以青春之力筑梦乡间,用多元课堂点亮未来

 
七月的陇原大地,暑气渐盛,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近日,兰州理工大学推普实践团怀揣热忱与责任,奔赴李坪村开展以“尚学筑梦,共‘话’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紧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通过开设推普课堂、文化体验、安全宣讲、学业辅导等多元活动,结合乡村实地调研,在田间地头与村舍院落间,谱写了一曲校地联动、助农兴教的青春乐章。
 

一堂“同心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说同样的话,写同样的字,就是心连着心的证明。”实践团成员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课堂上,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向李坪村的孩子们阐释民族团结的深意。课堂上,孩子们争相分享自己身边的民族互助故事,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对“团结”二字的朴素理解。
 
实践团还精心准备了民族服饰图片展、多民族儿歌联唱等互动环节。当孩子们看到五十六个民族的绚丽服饰,跟着节奏学唱《爱我中华》时,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原来每个民族都有这么美的文化!”五年级的小雨同学兴奋地说,“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去认识更多民族的朋友。”这场别开生面的“同心课”,如春雨般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乡间沃土中悄然扎根。
 

一堂“推广课”:笔墨传情,共话普通话

 
“‘花’‘华’‘画’,这三个字读音相近,但意思完全不同……”在推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化身“小老师”,从拼音正音到日常用语规范,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发音习惯。针对村里部分孩子普通话基础薄弱的问题,团队设计了“词语接龙”“故事配音”等趣味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提升表达能力。
 
毛笔字体验课更是让孩子们兴致盎然。铺展宣纸、研磨蘸墨,在实践团成员的手把手指导下,孩子们一笔一划临摹“中国”“团结”“梦想”等字样。尽管字迹略显稚嫩,墨痕偶有晕染,但每张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写汉字的时候,感觉自己和远方的人用同一种方式交流,特别神奇。”三年级的小宇举着自己的作品,骄傲地向伙伴们展示。
 
推普课堂不仅面向孩子,更延伸至村民群体。实践团成员走村入户,为年长的村民发放《普通话日常用语手册》,结合农资购买、电商销售等实际需求,教大家学说“农药名称”“快递地址”等实用短语。“以前卖菜时,方言太重,收购商总听不懂,现在学了几句普通话,交流顺多了!”村民王大叔笑着说,手里的手册被他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衣兜。

一堂“安全课”:守护暑期平安成长

 
“夏天去河边玩水,一定要有大人陪同,记住‘六不准’……”实践团成员结合农村暑期安全隐患特点,开设了“暑期安全意识课堂”。通过情景模拟、动画演示、知识问答等形式,重点讲解防溺水、防触电、防中暑、防拐骗等安全知识。
 
课堂上,“模拟救援”环节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实践团成员扮演“落水者”与“施救者”,演示正确的呼救方式和救援技巧,强调“不盲目下水”的重要性。“原来直接跳下去救人是不对的,应该大声喊大人来帮忙!”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了关键的自救互救技能。团队还为每个孩子发放了印有安全口诀的卡通贴纸,让安全意识时刻伴随左右。
 
课后,实践团还对村里的配电箱、排水沟等设施进行了安全排查,向村民反馈隐患并提出整改建议。“孩子们的安全是天大的事,这些娃娃想得太周到了!”村支书李书记感慨道,“他们不仅教知识,还帮我们查隐患,真是把事办到了咱心坎上。”

一对一“辅导课”:学业帮扶暖人心

 
“这道数学题要先算括号里的……”傍晚的村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实践团成员正为孩子们进行暑期作业辅导,从语文阅读理解到数学公式运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难点,进行“一对一”讲解。
 
村里的留守儿童居多,部分孩子因缺乏辅导,作业拖沓、难题堆积。实践团成员根据孩子们的学业情况,制定了个性化辅导计划:为低年级学生巩固拼音、识字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梳理知识点、讲解错题。“以前遇到不会的题就只能空着,现在哥哥姐姐们手把手教,我终于会做了!”六年级的小鹏同学拿着写满答案的练习册,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除了书面作业,实践团还组织了“阅读分享会”,带来精心挑选的课外书籍,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从科普读物到童话故事,孩子们在书籍的海洋中开阔眼界,也让暑期时光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田间地头“调研课”:倾听乡村发展心声

 
实践活动不仅有课堂上的教与学,更有深入实地的观察与调研。实践团走进李坪村的养殖基地和蔬菜大棚,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在养鸡合作社,成员们向负责人询问养殖规模、市场销路和技术难题;在辣椒大棚里,仔细记录种植周期、产量及收益情况。“现在最大的难题是销路不稳定,要是能通过电商卖出去就好了。”养殖户张大姐的话,被成员们认真记在调研本上。
 
为全面掌握村民需求,实践团开展了“走街探巷”问卷调查。从教育医疗到基础设施,从文化生活到产业期待,成员们耐心倾听村民的心声。“希望村里能多些文化活动,让娃娃们在家门口也能学才艺。”“要是有农技专家来指导种蔬菜就好了。”一张张问卷、一句句建议,汇聚成实践团对乡村发展的深度思考。团队表示,将把调研结果整理成报告,为当地政府和学校提供参考,助力李坪村精准发展。

 青春聚力,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活动转瞬即逝,离村那天,孩子们捧着自己写的毛笔字作品,村民们提着新鲜的蔬菜,前来为实践团送行。“哥哥姐姐还会再来吗?”“一定把我们的想法带给上面呀!”真挚的话语中,满是不舍与期盼。
 
此次“三下乡”活动,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推普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通过“课堂+实践+调研”的模式,既为李坪村带来了知识与温暖,也让学子们在基层一线深化了对乡村的认知。正如实践团成员小王所说:“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村发展的观察者、参与者。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据悉,兰州理工大学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线上辅导、资源对接等方式,为李坪村的教育发展与产业振兴贡献更多高校力量。而这场“尚学筑梦,共‘话’未来”的青春之约,也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知识与土地的纽带,在陇原大地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作者:谢雨航     来源:下乡实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