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辉博士以《秦岭环境保护》开讲。他通过卫星影像对比与实物样本展示,生动剖析了秦岭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意义。“秦岭的一草一木都是天然‘复合材料’,”他举起一片树叶解释道,“仿生其结构研发的环境修复材料,正成为守护青山绿水的新武器。”学生们触摸着新型多孔吸附材料惊叹不已。
赖淏博士带来的《高吸收树脂:从纸尿裤到海洋保护》引发阵阵笑声与惊呼。当看到一勺树脂瞬间吸干整杯水时,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这种‘超级海绵’不仅能守护婴儿健康,更能吸附海上泄漏原油!”赖淏展示着树脂处理油污的实验视频,强调科技创新如何将日常生活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
翟健梁博士的《神奇的仿生材料——超疏水和蓄能发光材料》将气氛推向高潮。他现场演示超疏水材料:墨水在特制布料上滚落如珠,不留痕迹;蓄能发光材料在关灯后绽放奇幻蓝光。“科学家向自然学习,让材料拥有‘超能力’,”他鼓励学生们,“未来解决能源、环保难题的钥匙,或许就藏在你们的观察中!”
邵汀荃博士压轴登场,以《相信材料的力量-混凝土的前世今生》展现材料的力量。从古罗马万神殿到港珠澳大桥,一幅幅震撼图片串联起人类文明史。“混凝土会‘生病’也会‘自愈’,”他展示新型智能修复混凝土模型,“当我们赋予材料感知与修复能力,它们就能守护建筑千年安全。”
活动尾声,辅导员滑维杰深情寄语:“今天博士哥哥姐姐们展示的不仅是神奇的材料,更是科技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秦岭脚下的焦岱镇,走出过建设国家的栋梁;今天的你们,或许就是未来破解材料‘卡脖子’难题的科学家!愿这颗‘材料红芯’点燃你们探索未知的热情,把个人成长熔铸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离场时,学生们仍围在博士团身边追问材料奥秘。夕阳映照着校园里热烈的讨论场景,材料科学的种子已悄然在秦岭北麓的青春沃土中生根发芽。长安大学材料学院将持续推动“红芯博士团”科技下乡,让材料强国的梦想之光,照亮更多乡村学子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