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于2025年7月精心策划组织并开展了一场以“守护千年动脉,铸牢民族根魂”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活动旨在通过切实行动,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号召,“融水载文·运河脉动”的实践团,以运河文化为主线,深入扬州邵伯古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六圩社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底蕴深厚之地,通过实地调研、非遗文化体验、文化宣讲、校地合作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学习、思考、实践与体悟,力求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在传承中贡献力量,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挥洒青春热血。
出征启程:以使命汇聚青春合力 7月1日,金融学院于明德楼大会议室隆重举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仪式现场氛围庄重热烈,学院领导、教师代表与参与实践的学生们齐聚一堂。会议全面回顾了历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效与宝贵经验,深刻总结了活动在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着重强调社会实践是广大青年学生达成“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目标的关键平台,是培育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践活动紧扣“中华文化传承”这一核心主题,广泛涉及“国家文化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抗战精神”等重要内容,旨在深入挖掘扬州段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强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内涵,探究其作为国家文化安全重要载体,在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实现精神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中的文化密码 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与社会的号召,分赴多地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并真切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
7月3日,金融学院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着紧密协作、携手共进的精神,精心组织开展了“承·民族匠心”非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们全身心投入到绒花制作体验当中,以高度的专注和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梳理每一根蚕丝,用心捏制每一片花瓣。通过对指尖技艺的生动展现,师生们深刻领会到“绒花”谐音“荣华”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以及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7月14日,实践团满怀热忱与崇高敬意,踏入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以谦逊态度向非遗传承人请教学习绘画、漆扇与剪纸等精湛的传统技艺。在剪纸工作室,一幅名为《石榴籽》的剪纸作品,以鲜活灵动的表现形式,深刻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让在场人员深受触动,他们真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维系民族情感、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精神纽带。
运河寻根:千年古镇里的文化盛宴 7月8日至10日,团队紧紧围绕邵伯古镇这一核心区域,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现实价值的文化挖掘活动。于邵伯运河廉文化传承馆内,团队成员深入研讨“两袖清风”这一经典历史典故,深刻领会到廉洁修身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和深远意义;身处斗野园,镇水铁牛的雄伟英姿与运河诗词的优美韵律相得益彰,生动彰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卓越生态智慧,让成员们由衷赞叹;在庄严肃穆的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青年们认真聆听抗战英雄的光辉事迹,深切感悟到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坚韧不拔意志和不朽力量,灵魂受到了深刻的触动与洗礼。
此外,实践团与邵伯镇人民政府进行了友好且卓有成效的沟通洽谈,并成功达成签约共识,携手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后续更为深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筑牢了坚实根基。团队成员还深入苏油社区,积极开展文化宣讲活动,以运河文脉、抗战救亡等鲜活典型案例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运河文化中所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热烈响应和高度赞誉,进一步为邵伯古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博物馆与码头:历史长河中的青春对话 7月11日,实践团满怀热忱与憧憬,前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极具意义的研学活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内陈列的漕船模型栩栩如生,仿若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舟楫往来如梭、商贸繁荣兴盛的古代。移步至《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区,此处生动地重现了古代市井的繁华盛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情趣。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展品和高度逼真的场景再现,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水道,更似一条“流动的文化动脉”,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与文明的传承延续。
7月13日,实践团前往六圩轮渡码头,指导老师的引领下,沿着那带有岁月痕迹的栈桥缓缓前行,认真聆听码头的“前世今生”。六圩轮渡码头作为扬州市至关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不仅见证了航运事业的发展变迁,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文化印记。该码头曾是军民运输物资、传递情报的关键通道,无数爱国志士在此毅然挺身而出,以热血与无畏勇气守护家园,充分展现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伟大抗战精神。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凝神凝视,深切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大担当,更深刻领悟到今日和平来之不易。
参观期间,团队还开展了一系列访谈活动。期间,一位游客满怀感慨地表示:“运河不仅是历史上重要的运输通道,更是南北文化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它如同一座坚实的纽带,将南北方的人民与文化紧密相连,有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互鉴。”这番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使大家对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校地共育:让文化种子扎根基层 实践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新之姿积极推进文化的“活态传承”工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7月8日,金融学院与邵伯镇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文化传承与推广领域的合作正式扬帆起航。在苏油社区,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宣讲活动。团队成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向社区居民全面且详细地介绍了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对社区内的老党员进行了深入且有深度的访谈,借助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进一步弘扬了运河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讨论中,实践团成员为进一步宣传运河文化、铸牢中华名字共同体意识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并提出了务实的建议。团队成员在活动中深刻体悟到油田精神的深邃内涵,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7月12日,金融学院与六圩社区正式签约共建实践基地,并在社区内精心开设了“中华文化小课堂”。团队成员运用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运河故事,展现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还紧密结合伟大的雷锋精神,精心策划设计了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访社区居民期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满怀深情地表达,运河曾是他们生活的核心枢纽,承载着无数的珍贵记忆与深厚情感,如今迫切需要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岁月长河中得以永续传承。
此外,实践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在社区内广泛发放金融反诈骗宣传单,积极向居民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助力居民提升防范意识。这一务实举措不仅有力促进了文化安全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帮助。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实践团既圆满达成了文化传承的目标任务,也为社区的蓬勃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了积极且重要的贡献。
结语:以青春之火点亮文化之光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历时半月,实践团走访6个典型文化地标,签约2个实践基地,直接服务超500名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群众,社会效益显著。金融学院积极开展文化调研、专业讲座、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学院构建“文化传承+专业赋能+校地联动”育人新模式,既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专业技能,又能助力地方发展,实现校地共赢。展望未来,金融学院将大力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与具体举措,全力确保实践育人活动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积极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踊跃参与文化传承和基层服务工作,促使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黄浩 潘琪炆 文艳林 卞施雯 杨一诺
图片:陈欣冉 邱刘钰 赵建军 王冉 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