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齐风古韵映初心,青春聚力启新程

时间:2025-07-18     阅读:
——“齐韵·拾光”实践团以语言为桥连古今

  为深入挖掘齐文化精髓,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新路径,7月18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韵·拾光”社会实践团11人赴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馆,开展以“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文物研习、科技体验、双语调研等形式推进,力求在实践中探寻文化传承之道。





  实践团首先在齐文化博物馆“海岱齐风”展厅展开调研,重点研习了战国铜车马、齐刀币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柜内,战国铜车马的青铜纹饰在柔光中流转,车辕云雷纹如古画舒展,车轴末端辖键虽经千年侵蚀,仍可见当年铸造的精巧弧度;相邻展柜中,三枚齐刀币静静陈列,“齐之法化”四字透着青铜的沉郁,边缘磨损的痕迹恰似时光留下的刻度。实践团成员围站展柜前,笔记本上密密匝匝记着文物的年代脉络与工艺细节,偶尔俯身对照资料标注外文译法。“这些文字不只是货币符号,更是齐国制度智慧的缩影,译时得让古今语境好好对话。”一位英语专业成员轻声说道,队友们随即翻查文献,在页边补注说明。两小时的研习里,队员们梳理出37项需精研的术语译法,为双语导览手册攒下了沉甸甸的素材。



  博物馆一层的VR体验区,科技与文化正发生着细腻的碰撞。戴上眼镜的刹那,眼前光影流转,青石板古道延伸向远方,夯土城墙下,数十位身着古装的学者围坐论道,“民为贵”的辩声穿越时空,衣襟翻飞间可见不同学派的服饰细节。“这是稷下学宫的场景复原,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景。”耳机里传来工作人员的讲解。场景流转间,成员们“潜入”海底,珊瑚轻摇,刀鱼游过,镜片上跃出注解,细说其在齐文化中的象征意涵。体验结束后,一位翻译专业成员在笔记中写道:“科技让历史有了呼吸感,沉浸式的触摸比文字更能锚定记忆。”



  此外,体验区角落的机器狗吸引了众人目光。它灵活穿梭于展区,时而驻足演示文物相关场景,时而转头与成员们轻互动。当有人指向齐刀币,它便播放一段语音,细说货币背后的流通故事;问及稷下学宫,屏幕上便浮现学派分布的简图。“它让历史不再是玻璃后的沉默,能在互动里慢慢舒展细节。”一位成员观察后说,这种科技手段让厚重的历史多了几分灵动。



  调研中,实践团与多位游客细细交流。“变革之路”展区前,一位齐文化爱好者正凝视齐国变法的文献,见队员们笔记上的外文标注,便转过身来闲谈:“齐文化里藏着不少好东西,稷下学宫的包容,管仲相齐的务实,都值得好好讲给更多人听。你们懂外语,或许能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让这些智慧走得更远些。”他指着展文中“相地而衰征”的记载,“这样的制度思想,若能有妥帖的跨语言解读,会被更多人理解。”几位刚体验完VR项目的年轻游客也加入了交流。得知实践团的专业背景后,他们谈到,现在很多人通过短视频接触文化,但齐文化的外文内容寥寥。“要是能有双语短视频,把齐国的故事和当下生活连起来,比如用那时的商业理念说说现在的市场,说不定能让更多人喜欢。”一位游客说,曾在国外交流时发现,不少人对中国古文化感兴趣,却难寻通俗的外文资料。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齐文化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与科技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这种创新模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进一步梳理了齐文化中“变革、开放、务实”的精神内核在当代的体现。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齐韵·拾光”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接触了齐文化的丰富内涵,更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探索出“专业赋能+科技助力”的文化传承新路径。这为青年学子参与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实践范例,也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正如团队成员在总结时所说:“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用青年的语言和时代的工具,让千年齐韵在创新里继续生长。”

(通讯员:李晗静 赵永梅)
 
作者:李晗静 赵永梅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韵——拾光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