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的夏风裹挟着草木气息,7月19日,西建大华清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踏访商州花灯传承人雷女士家。叩门而入,满屋花灯的斑斓光影中,半成的莲花灯宣纸渐染,竹篾骨架交错,六旬传承人雷女士指尖的温度,正接续着始于唐代的非遗血脉。

“奶奶的手比绣花针还巧”,雷女士展开泛黄的祖传图谱,纸页脆如枯叶,线条却凝着百年匠心。商州花灯从明清庙宇供灯走入民间,在她的生命里早已不是技艺,而是血脉中流动的文化基因——为复刻一盏龙灯,她可伏案半年;为还原祖母的莲花灯,折、夹、揉、捏间,每道工序都是对传统的虔诚叩问。

当队员们尝试扎制莲花灯,才知七道工序里藏着“柔中蓄刚”的东方智慧:竹篾要顺其肌理,浆糊需恰到好处,稍不慎便前功尽弃。雷女士接过歪扭的“作品”,三两下改造成别致花灯,这其间的变通,恰是传承的真谛——非遗从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在时光里生长的生命,既要守得住千年匠艺的根,也要容得下当代人指尖的新痕。


临别合影时,雷女士眼中的光与满屋花灯相映。这趟旅程让人明白:非遗的温度,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雷女士摩挲过的图谱折痕中,在队员们被竹篾扎红的指尖上。当年轻的手掌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古老技艺便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在新时代土壤里,开出新花的文化基因。这,便是传承最生动的模样——让千年光影,在匠心与新意的交织中,永远明亮。